自一举灭齐、统一北方后,眼下的大周已是中夏第一大国,国力财力也远比当年强盛了许多,可是身为大周皇帝的武帝仍旧还像当年一样,接见近臣时,仍是一身棉布的常服。眼前这处只有在接待亲腹近臣时才使用的小书房内,铺设也很简洁:陛下所坐的龙椅还是多年前太祖用过一把旧椅,龙椅上没有任何雕刻镶嵌和珠宝锦垫之流的配饰。书案上的砚台镇尺等一应文房四宝统和往日一样简朴无华。靠北墙并排摆着一溜书柜,一张古朴的大书案。另有一张睡榻,睡榻上铺着半旧的民间常见的布被布褥。
杨坚不禁暗暗感叹:陛下真乃一介克己励精、雄图大略的旷世明君。位极天下至尊,却如此节俭进取的一代帝王,天下如何不克?四海如何不定?
君臣之礼见后,武帝深深地叹了口气道:“公卿,太子之事你自然也知道了。今日你我君臣,可不必拘礼,国事家务,尽可随意而论。”
武帝令宫监上了茶,杨坚谢了恩,武帝道:“公卿,朕近日颇觉身心不支,实在多因太子而起。朕记得当初朝中曾有人竭力反对立他为储,如今看来,太子不独体质虚弱,心志也确有些不胜重荷啊。”
杨坚忙道:“陛下盼望太子早禀圣质,苦心可鉴。然而太子毕竟不似陛下少年之时,陛下天纵英明,古人今人又有几人堪比?加之陛下自小又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刀丛剑林,早早历练出治国平天下的文经武纬啊。”
武帝道:“唉!可太子也确有失浮躁和轻率之处啊!”
杨坚说:“这正是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啊。臣知陛下是望子成龙心切之故。可喜可贺的是,有陛下这么多年的圣训亲教,太子的文韬武略和才智学问皆大有进益,朝中文武也是有目共睹的啊。”
武帝闻听微微颔首,沉默良久,又有些戚然地说:“朕并非有嫌弃太子之心,朕实是担心他的心志和身骨,将来的一旦担当日揽万机的泰山之重,只怕反会给他自己和江山社稷招来倾覆大祸。”
杨坚不觉心下一惊,忙道:“臣以为眼下总以先治病抚慰为上上策。陛下若以身体羸弱而改立储君,反令太子更生恐惧和自卑。只恐对他的康愈有害无益。”
武帝沉思一番,觉得普六茹的话不无道理。于是决定暂时不考虑改立之事。每日早晚无论朝政如何繁忙,总要抽空过东宫来抚慰询问一番,只盼着太子能及早恢复,方才心安。
公主采来大束的野玫瑰、野牡丹、山梨花、野槐花或是杜鹃花什么的,悄悄攀到山上,躲在翰成修行之处的山岩之上,待翰成开始练功时,便将手中的花瓣儿扯下,花瓣顺风纷纷飘下,雪片一般飘了满天,落了翰成一身。
翰成甚是觉得罕奇:那上面原是一大块石岩,哪里来得这么多飘落的花瓣儿?
杨坚回府的日子,夫妻两人皆为后宫的凶险而忧心忡忡起来。
眼下,两人最感忧虑的一样事就是,女儿杨丽华与太子大婚之前,太子与东宫一位下等侍女便已生有长子。太子妃入宫后,别的两位姬妾夫人都相继生下儿子,偏偏太子妃丽华两次喜结龙珠,却是一对女胎!
太子的身子骨如此,太子妃至今又未有亲生嫡子,既使将来太子能荣登大宝,丽华因无自己的嫡嗣,仍是吉凶难料。
丽华生性娴淡泊不知虑事,他们却不能不替女儿操心牵挂。两人合计了一番,终于得出一计:太子的长子宇文衍是服侍太子更衣的侍女朱满月所生。朱满月出身罪俘之后,同陛下的爱妃李娥姿一样,都是当年被掠为大周奴隶的南朝人。独孤氏盘算,丽华如今仍无子嗣,不如把朱满月的儿子收为太子妃的嗣子,养在身边亲自教导。这样,一来原就是太子的长子,二来经丽华过嗣并亲教,母强子贵,将来毕竟也算有些指望了。
独孤氏替丽华筹算好此事,太子妃把这个主意与太子商议后,太子倒也高兴,立即上疏奏禀父皇。
武帝见太子妃如此通达,心下自然高兴。鲜卑入主中原后,曾有过“子贵母死”的祖制,目的就是为了断绝后宫和外戚干预朝政的可能。直到北魏末年才废除了这一祖制。太子妃丽华眼下尚在青春年少,迟早也会有自己的子嗣的,如今竟肯主动提出立太子的长子、朱满月的儿子为嗣,证明她无争嫡之心,也由此可见她的父亲杨坚并不像别人猜疑的那样有什么野心。如此,倒也是朝廷之福。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