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方丈(160)

2025-10-09 评论


    迦罗心下虽一万个不情愿,然清知夫君并非那等怯懦无能之辈。一直以来,夫君正是凭了“守藏”和“避祸”的本能,才得以在二十多年动荡日子里,在两朝几茬的帝王的巅覆和几多权臣的替代沉浮里,多少王公大臣都被株连获罪、身家尽没,他却始终躲着暗礁险滩和灾难祸患,安然至今而毫发未损。

    迦罗思量,夫君往日常年在边塞贫脊之地卫戍,受尽颠累。如今年岁大了,若能到得山青水秀的江南一带,比如富庶温暖的扬州任职,倒也是不错的。

    夫妻拿定主意后,决定请多年好友郑译大夫帮忙代为奏请。

    郑大夫是前朝魏国和当今大周两朝的开府大将军郑孝穆之子、三代武将之后。自小聪敏过人,过目成诵。不仅博览群书,骑射书画,音乐才赋更是名振中外。弦笙丝竹样样精通外,工尺音律也是信手拈来。

    自吐谷浑一战被高祖去职削官后一直闲居在家。郑译自尊极强之人,起初一段日子神志沮丧,羞愧难当。所幸有杨坚的安慰勉励,加之后来太子也托人捎来信,令他潜心修学、等待机缘。因而便在府中发奋研习起文武学问并历朝辅弼之术来,盼望终有一天能够扬眉吐气、洗刷奇耻大辱。

    宣帝亲政后果然不爽前约,立马诏敕他官复原职。郑译这些年在家中读书省思,比往日历练得知道成稳守藏了,又为宣帝的治政出了不少的点子,如下敕起用齐国七品以上旧官吏,请各地举荐德才兼备者入仕预选,令各州郡举荐博学高才者为秀才,扩建太学院。在朝廷中新设置四大辅官以分割要权等,渐渐竟成了宣帝须臾难离的智囊人物,一切大小机密军国之事,总肯先和他商定。

    诸多新政颁布之后,朝野一时倒也一片赞声。宣帝据功晋封,先是拜为沛国公,接着迁为上大夫之职。这是自从前朝大魏国至大周以来,文官中第一例被朝廷晋为上大夫的文臣,从此一改数百年来朝廷在任用官职中一向重武轻文的偏向。

    郑译虽说书生意气且恃才傲物,然而对有真才实学且谦虚孰睦之人却是颇知敬重。他与杨坚既为世交——他的父兄与杨坚和迦罗的父兄一向交好;又为同窗密友。自小两人都是无话不谈的。当年郑译被高祖武帝削官后,杨坚每次回京探亲,必要到府上探看安抚一番。因他无官无禄,知他用度花销必然拮据,平素也常用各种方式,但却是不动声色地资助于他。

    郑译应邀来到隋公府后,杨坚也不拐弯抹角,待迦罗把茶点奉上之后,杨坚便坦言相求道:“沛公,储君登基,万象更新。我今既为后父,又新晋柱国,蒙陛下厚爱更兼总理兵事的大司马。然我自知才疏位重,骤然飞升,只恐满盈招祸。沛公,你我既为知交,你当知我一向只以守诚为全身之计。我往年多在寒湿之地,积下一身风湿痰症。若能到得一方温暖富庶之地戍镇,既可贻养天年,又能趋静避闹。唯求沛公能替为兄代奏一番,使兄得遂私心,不胜感念!”

    说着,杨坚竟站起身来,望郑译深深地揖了一躬。

    郑译赶忙起身还揖不迭:“隋公!你想折杀我啊!”

    两人坐下后,郑译道:“隋公德高望重,深得人心。大司马之职乃众望所归。隋公根本不用惧畏小人谗谄。若隋公执意想离京外放的话,以兄弟之见,还须过一段时日的好。如今陛下新承帝位,万机待理,正值用人之际,此时提出似有不妥。”

    杨坚连连颔首,以为郑译之话甚是有理,便听从郑译的话暂且留京一段时日,并开始上朝复命。

    如此,虽说人在朝中,却每每只以痰症为由,诸事也不主动承揽,奏事言行也不张扬,仍以稳藏守拙为全身之本。

    宣帝继位以来,一直念记母后当年所受的诸般委屈,一心一意要为母后建一处富丽堂皇的宫殿御园,让母后得以贻养天年。

    从下诏拨调重金敕令修建新宫,前后不足一年时间,便建成了一座华丽极致的洛阳新宫。宣帝又几次亲自驾临寺庵,恳求太后和公主一齐回东都洛阳宫居住。又几番诏敕母后皇太后的鸾驾凤辇和全副仪仗迎太后回宫。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