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方丈(41)

2025-10-09 评论


    王轨道:“赵王差矣!有志不在年少。陛下嗣位时也不过十几岁少年。而太祖生前便有‘成吾志者,必此儿’的断言。若非陛下天纵英明,少小大志,又怎能在漫长的十几年里藏韬晦略,终得天开日耀、诛除奸相,大周江山又岂有今日之弘大?鲁王才志平平,年近加冠却举止轻率,不知进取,臣以为圣质懿德不足以当担江山朝廷万机之大任!”

    见两帮朝臣因鲁王而争议如此激烈,武帝坐在御座上、沉着脸一语不发。

    这两年里,他也闻听到不少鲁王的劣迹。加之原知他天性软弱,因而对他的管束教导比其余诸子格外严厉了些。只不曾料到,在议立他为太子一事上,朝臣们对他如此激烈贬抑,以致他这个做父皇的面子上也有些架不住了。虽说清知鲁王自纳隋公之女为王妃以来,但多了一帮力量的支持,势必会遭致另一帮力量的坚决反对。

    可是,说到底还是他自己平素行为不知检点、不够自律,才会如此授人以柄的。想到此,心下一时烦乱。也不想再听群臣的争执了,一挥袍袖说了声:“退朝!”丢下众臣竟兀自退去了。

    众人哪里料到,其实武帝早已有心打定立长为储,故而平时里对鲁王的约束才格外严厉苛刻的。也因此才会命诸多内史官随时记录他的言语动作,并按时奏闻,稍有过错即大加鞭笞。可惜,竟无人能从中悟出他对鲁王的这种异常的严厉,恰恰正是他盼子成龙的原故。

    也难怪武帝如此烦恼,原来另有一层谁也不肯说透的隐情在内——

    自鲜卑入主中夏以来,无论是东西两魏还是大周、北齐两国,皆有立弟为嗣的习惯。这是因为中夏一向为大汉天下,自两晋以来,八王之乱导致天下四分五裂。胡人乘势逐鹿中原而终得入主中夏北方。然而,仍旧面临南北争峙,战事频繁的局势,为扩大疆域,鲜卑皇室贵胄皆亲自征杀,随时都有沙场送命、马革裹尸的可能。逢此乱世,若立嗣幼子,一旦薨崩,幼主肯定左右不了大局,只会酿成**灭族之灾。所以便有了太弟的惯例。

    武帝的皇位虽说是兄长按序相传,但武帝却是受命于险恶危难之中,独自一人忍辱负重、韬光养晦十数年,终于铲除了把揽军国大权的奸相。亲政以来又多次亲率三军浴血奋战、南征北伐,几番险历,大周的江山社稷,他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艰险。因而,一是不甘心把它再交与兄弟诸王,二是按长幼之序当轮到五弟齐王。可是,齐王当年毕竟是奸相宇文护的亲腹。六弟卫王虽是他一母胞弟,德性人品更不足当担社稷重任!

    他只有选择立嗣于太子。

    然而,朝中诸臣多次朝议上,竟连孝伯、王轨几位多年心腹也不能揣知体味他的苦心,竟一味地反对立鲁王为储。

    武帝不免猜疑:他们既然如此拚命贬抑鲁王,次子汉王比鲁王小了几岁,文经武纬更不如鲁王。下面自己的几个儿子也都在幼年,他们当中更看不出还有哪个更具帝王禀质的。那么,自己的九位兄弟诸王中,加上闵皇帝和明皇帝的诸子当中,按他们的意思,无论按圣质懿德还是长幼之序,谁更合当呢?

    不言而喻——肯定是齐王宇文宪!

    武帝一腔怒火无处发泄,匆匆冲出大德殿后,也不令左右跟随,径直来到李妃的紫云殿,不及她开口问好,劈头盖脑地便把一通火气统统撒到了她头上。呵斥指责她教子无方、放纵鲁王,致使皇子行为不检,在朝中失却臣心、难当大任等等。

    李妃仿如一个晴天霹雷炸在头顶,望着大发雷霆之后拂袖而去的陛下,一时惊的半晌说不出话来。

    是后一个多月,陛下天天临幸翠薇宫郑姬的寝宫,却一次也不曾再到过紫云殿来。思念小公主时,宁可派人把小公主接去团聚一会儿,也不肯过来一趟。

    李妃的心腹宫人不时悄悄向她报说:这些日子来,翠薇宫的郑姬一点儿也不掩饰自己的开心。每天在翠薇宫又是鼓瑟作画又是裁剪新衣的,还为陛下献上从皇后那里学来的胡旋舞。刚从夫人位置上被封了姬,又想着下一步如何讨陛下开心,让陛下早些答应封她为妃。更有甚者,竟毫不掩饰她想要陛下能立她所生的儿子宇文元为太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