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成见那青年公子身着明黄袍子,脚登皮履。人虽生得清瘦,神采气韵却是俊逸过人。慧忍立马猜出了:这位青年公子恐怕正是贺公主一母同胞的长兄!翰成所料不差,正中的青年公子正是大周皇太子宇文赟。
几天的比武,太子虽说很感振奋,觉得意犹未足,却也说不清是何缘故。
就在赵将军诏布结果时,突然就闯上来了一位小和尚。太子心下觉得新奇,从旁暗暗打量了这个小和尚一番:见他有二十来岁,生得俊武精壮,双目炯若有神。虽脚踏一双罗汉鞋,扎着高高的绑腿,一件灰色僧袍洗得发白,却难遮掩得住满身的勃勃英气。
太子不觉心下见爱,一时预感到:面前的这位小和尚很可能正是自己企望的那个人!不知太子低声说了句什么,赵将军转身对翰成道:“这位小师父,请先见过太子殿下。”翰成叩拜太子:“小僧释慧忍参见太子殿下!”太子笑望着他:“俗姓什么?出家何寺?”翰成不卑不亢地回话:“禀太子殿下,小民俗姓周,出家嵩山少林寺。”“平时都练些什么武功兵器?可曾读过兵书?”“禀太子殿下,小民自小修习武功。剑、枪、箭略会一些,兵法也略读过。”翰成答道。
太子问:“小将以为,兵何以为胜?”翰成答:“以治为胜。”“哦?兵力多少难道不重要吗?”太子问。
“回太子殿下: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又有何用?所谓治者,治兵严谨,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进退有节,左右有制,虽绝成阵,虽散成行。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这样的军队自然一往无敌,天下莫挡。”太子又问:“若两军相遇,敌不可来,我不可往,各自防设固备,俱不敢先发。我欲袭之该当如何?”“回太子殿下:兵不厌诈,可使大军以假象迷惑敌军。如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千军万马却寂若无声,声东击西而攻其不备,兼以奇谋疾兵,主动击敌。”“你若为将,如何对待士兵?严格还是宽厚?”“严而不厉,宽而不纵。将帅必与士卒同甘苦共安危,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如此蓄恩不倦,方可以一取万。”翰成答说。
太子点点头,心想这个小和尚果然读过几部兵书,又问:“与敌交战之前,作为一军之将,应当做好哪些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乃首要。众寡以观其变,进退以观其固。危而观其惧,静而观其怠。击其疑,阻其图,夺其虑,乘其惧。”翰成不慌不忙地回答。
太子问:“你以为,胜敌之道在什么?”“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为道胜。审法制,明赏罚,使士有必战之心,此乃威胜。破军杀将,乘虚而发,溃众夺地,此系力胜。”太子一面微笑颔首,一面转脸对左右言道:“天色已晚,箭、枪就免了,诸多规矩也不要讲究了,令周小将和东宫武士比剑上来。”赵将军示意身边一位佩剑的武士与翰成交手。那武士应命“嘡啷”一声拔剑出鞘,翰成同时也拔出了师父赠予他的那把青铜剑来。
人群中有人发出了“哧哧”的笑声。他们笑这个小和尚手里的剑看上去也太古旧了些。
它是一把青铜剑,剑芒辉光远比不上武士手中的那把钢剑,式样也显得笨拙不入眼。
与翰成交手的武士是太子从宿卫东宫的武士中精选出来的。这个武士不大看得上面前的这个小和尚,又有意在太子和众人面前露一手,求胜心切竟也不及客套。夕阳下,只见一团耀眼的剑光闪电般朝翰成刺来。翰成不慌不忙举剑相迎,两人劈砍击刺,连着十几个来回未分胜负。武士没有料到小和尚竟这么耐打,许是怕在太子和众人面前丢了脸,一时竟使起狠来,瞅了个破绽举剑就朝翰成的肩膀狠命砍去!众人一下子闭上了眼睛!只听“嘡啷”一声,两把剑在空中重重地撞在一处。
众人抬眼望去,原以为这小和尚定然已成废人。孰知,小和尚好端端地站在那里,武士手中亮如闪电的长剑竟然只剩一截剑柄留在那里,剑身飞落一旁地上。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芦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