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熹纪事(325)

2025-10-09 评论


    正是。宋别道,匈奴犯中原北境,乱世里,群雄蠢蠢欲动,尤以东西两王是中原皇帝心腹大患,他想借大理势力牵制西王,早盘算了许久了。

    段秉道:先生看此事可行么?

    宋别道:从兵力上看,白东楼一隅之师,绝非大理对手,以一国之力伐一藩之兵,为何没有胜算?

    若我发兵取下川遒,中原震北军回朝之后,庆熹皇帝会不会出尔反尔,重犯我边境?

    宋别道:十年之内绝无可能。

    先生为何有这等把握?

    中原之患在内不在外,庆熹皇帝待有暇南顾大理时,定已平定藩王。以这四家藩王来看,无论如何也要周旋十年以上方有个分晓。

    段秉点头,先生说的有道理。

    宋别道:若此时不取川遒,等中原皇帝从北边分身出来,再取,可就没有籍口,没有机会了。

    段秉忽而问道:有没有克复全部失地的可能?

    太子爷,驻守三州,要对付的不但是西王,还有苗人。十万兵马虽有余力,暂时却也不宜得寸进尺。以这三州为根本,逐步平抚西王藩内苗人百姓,招募兵勇,多遣坐探监视西王属地,一旦中原生变,即可发兵取龙门全境。中原藩王最强者当属洪州亲王,若庆熹皇帝与其纠缠日久,大理便可出龙门,夺取瞿州、梧州、巢州,如此便可借寒江、别水天险,与中原划江而治,大理的基业也就奠定得差不多了。宋别顿了一顿,微笑道,那时太子面南称帝,又有何不可?

    皇帝?段秉语声短促,听起来似乎压抑着的一声尖叫。

    宋别安详思索,有一瞬间的神游物外,漫声叹道:大理国这个名字,届时也不合适了吧。

    先生说笑了。段秉低沉地笑着。

    或许吧,宋别道,不过要看太子是不是当笑话听呢。

    段秉弯起的嘴角因为瞬间的决心而变得稍稍有些僵硬,大理人想出龙门,碰到的第一个敌手就是西王白东楼,应趁一切可趁之机予他消耗打击,我看出兵襄助中原平苗,收复川遒失地,势在必行。

    二十四载失地,由太子一举收复,太子殿下民心所向,定受大理百姓崇仰。

    段秉象是被椅子上的刺扎到了一下,突地一震,先生说错了,此番若能如愿出兵,收复失地的也是父王陛下。

    仿佛拼了力才能想起有大理王这个人似的,宋别仰起头来,皱了皱眉,哦,对。他懒洋洋地道。

    ※※※

    就内臣而言,如意在大理太子府内的地位已极为尊崇,撇开中原皇帝钦命的司礼监提督太监、内廷和亲御使的身份不谈,他的聪慧潇洒和谨慎妥帖,就足以博得段秉器重喜爱,更难得的是他为人和气,在府中的人缘极好,因而段秉常对宋别感慨,自己身边为什么就是找不到这样一个人。

    你们多和如意学着些罢。段秉曾当着如意的面对府中的内臣总管王桂道,今后要多亲多近。

    那总管太监王桂极听话,对如意不住嘘寒问暖,衣食自不必说了,只要如意想出门,都有他巴巴地在角门外备了车轿,请如意登乘。

    大理太子府于如意来说,却有一个好处,就是晚上再无需值夜,能容他隔三岔五地宿于府外。他通常去的,无外乎花街柳巷,今夜虽有正经差事,却只怕王桂备下车轿等着自己带路去寻苗贺龄,只得打定主意先乘轿去吃几杯花酒,再另行脱身了。

    他便衣出行,到得角门前,却不见王桂同平日里一般上前询问去向,侍卫们也只是笑嘻嘻同他打了招呼,问道:公公还是明日一早回来?

    正是。如意笑道,怎么没瞧见王总管?

    侍卫们敷衍道:公公从里面出来,没有瞧见,我们这些在外当差的,更瞧不见了。

    说的是,说的是。如意笑着,在门前四处张望平时坐的轿子。

    角门外青石铺的大街竟是人畜全无,干干净净的,夕阳没有丝毫阻碍地照着,一地明晃晃的艳红,看着让人觉得暑气扑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红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