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枭(456)

2025-10-09 评论


    马车走走停停,半个月后终于临近了长安城。

    在离城十里之遥,就见季如风、洪邪分别率义安堂和洪胜堂弟兄迎了上来。众人说起别后之情,才知季如风和洪邪各率义门兄弟,在唐军大败叛军的香积寺决战。以及在随后收复长安、洛阳两京的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为唐军提供了叛军的情报,为郭子仪排兵布阵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马车来到城门前,就看见依旧做布衣装扮的李泌独自迎了上来,不等任天翔拜见,他已抢先下马,郑重其事地对任天翔恭敬一拜:“我要替江淮百姓、替大唐文武百官、替当今圣上谢谢任公子和所有义门兄弟,以及所有坚守睢阳的百姓和将士。是你们的坚守,为大唐赢得了战机和时间,你们是击败叛军的第一功臣。”

    建功立业,拯救天下苍生,这曾经是任天翔为之激动的梦想和目标,但是现在他却心如死水,没有一丝大胜归来的荣耀和骄傲,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倦怠。他不想再建功立业,也不想再拯救什么天下苍生,甚至不愿听到与战争有关的一切言语和消息。他只想找个没人的地方躲起来,远离战争,也远离尘世的一切喧嚣和罪恶。

    但是现实让他无法回避,他是睢阳保卫战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张巡和许远守卫睢阳的功绩,需要他亲自禀明。他如实地向皇帝禀明睢阳之战的惨烈,以及张巡下令以百姓为军粮,以保守城将士战斗力的酷烈之举,没有一丝隐瞒,也没有一丝夸大。他自觉无权评判睢阳将士的选择,也无权评判张巡的功过,所以只能将实情公之于众,让天下人评说。

    任天翔如实的汇报,令满朝文武震惊,激起了激烈的争论。虽然有部分文臣认为张巡吃人守城实在冷血残酷之极,大违儒家以人为本的初衷,但更多的将领却盛赞张巡的功绩,是他在睢阳的坚守令叛军无法南下,为朝廷收复两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战机。争论的结果,张巡和许远的功绩得到了皇帝的肯定,下诏封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自南霁云、雷万春以下将领也各有封赏,甚至对肖敬天等儒门幸存的剑士也另有封赠。张巡为朝廷公开赞颂,并在睢阳为之建祠铸像,以表其功绩。     收复两京,这是必定留书史册的丰功伟绩,皇帝自然要大肆封赏有功之人,像收复两京的功臣郭子仪、李光弼,猛将仆固怀恩、李嗣业等待,莫不因朝廷的封赏而欢欣鼓舞。不过在所有受封的人,却有一人坚辞不受,坚辞不受也就罢了,他还要率门人归隐江湖,不在听从朝廷的调遣,这让皇帝很是不爽。如果是别人,皇帝多半会追究其用心,但这个人功劳太大,而且文有李泌、武有郭子仪等人力保,便只能好言挽留,不过在对方的坚持下,最后也只得人气归隐。这个人就是任天翔。在所有人都在为大唐的胜利恍惚之时,他却在为淮阳死难的军民愧疚。虽然他没有吃过一次特供的“军粮”,但眼看着这种暴行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却无能为力,让他有种深深地负罪感。辞掉一切封赏并不是因为淡泊名利或惺惺作态,而是因为内心深处感觉自己并不是什么功臣,而是个罪人。每一个参与淮阳保卫战的僵尸,无论是叛军还是唐军,严格说来都是罪人,都没有资格接受封赏。不仅如此,他对战争也生出了深深地厌恶甚至恐惧,因此想要逃避。现在打探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欧安军精锐已在香积寺一战中大都被歼,关中、河南、河北大片领土已为大唐收复,叛军如今困兽东北一隅,想来已不足为虑,所以任天翔不想再介入任何战争。

    长安随意光复,但已不是任天翔熟悉的长安。往日的繁华与喧嚣,早已成为不可重现的过眼云烟,在这个物是人非的城市,任天翔再找不到一丝往日的温暖,多以他带着几名义门兄弟默默离去,悄然不知所终。大唐重新移京长安,百废待兴,皇帝也就没有心思再去关注任天翔的下路。他一面封赏功臣,一面重建长安,同时派使臣去巴蜀迎回太上皇。做了多年提心吊胆的太子,又以不光彩的手段抢了父亲的宝座,如今他夺回了被父皇丢失的两京和大片国土,自觉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理直气壮地做这个皇帝了,所以他要重修太庙,重整朝纲,重改国号……总之要让天下人铭记自己的功绩。当然,他也不忘向叛军发出招降的诏书,只要弃暗投明,过去的罪责不仅一律不究,甚至还可以保留官职,继续做大唐的太瘦或节度使。有如此宽大的条件,叛军将士纷纷上表请降,甚至连与安禄山一同出道、一同谋反,在战场上击败过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唐名将的史思明,也向朝廷交了降表。现在伪燕国仅剩下困守邺城的安庆绪这最后一股反叛势力,平叛大业似乎就剩这最后一战了。现在大唐人心归附,兵强马壮,与肃宗当年在灵武仓促登记之时不可同日而语,东征自然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方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