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6)

2025-10-09 评论


    不久,燕凌云神志慢慢清醒,立即对自己突然身轻似燕,又一试再试,不但不假,而且更不是梦,是以满心狂喜!暗忖:“这种本事,绝非无因,必是两个怪老人的暗助?由此看来,人家许还是一对面恶心善,游戏风尘的奇人呢!自己岂能因一时之见,就断定道不同,不能相谋,而失之交臂啊!”

    于是心意一变,立刻又转身向回走去。

    不料愈行愈近,眼看那两位怪老人,仍是不改前状,一无动静。

    直至回到原地,经过仔细察看探查,才发现他们鼻息全无,似乎早已身死多时了。

    他这一惊!实非同小可,登时毛发悚然!既恐怖,又困惑。且不由自主的张目四顾,恍疑另有高人隐伏左右,所以才有这强者亡,而弱者存的现象。

    半晌,只觉空山岑寂,远近清明,除古松数株,挺拔摇曳于晴朗晓色中外,了无所见。

    更是石上僵死的二人,一无伤痕,端的万分不解?

    尤其他初经这种事故,竟不知如何善后,因此赶忙飞奔回庄,打算问问吴能再说。

    可是谁知道,这几个更次之隔,家中也同时有不寻常的事故发生了。

    据老仆燕忠夫妇相告,教师爷冲天炮吴能,在三更刚过,就突然寒颤呻吟,连吐黑血而死。

    这简直是一种不可想像的事,越发使我们的小书生燕凌云,扑朔迷离,惊诧不已!如同坠入五里雾中。

    还好在这身死的三人,都是异地他乡之客,加上涂山附近,又没有别的住户,反正与燕家并无不利,所以在老仆燕忠主持下,也未惊动官府,便一齐掩埋了事。

    俗话说的好,“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而且燕凌云,本是夙根甚深,读书明理之人,是以自从这一日夜之间,耳闻目睹,身受如此众多的启示。顿时憬悟武学之道,亦如文事,“玉不琢不成器”,非经过明师指点薰陶不可。

    但何处有明师呢?并闻真人常不露相,又那能得识哩!何况前此为吴能所愚,平白吃苦盲练,空费不少大好光阴,就是前车之鉴。

    因之一连多日,都为这桩心事苦恼,得不到答案。

    直至有一天,忽然想起曾听冲天炮谈过,武林中人,常有以身背黄包袱作标记,出外求师访友之事,自己何不一试,而且古人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能乘便一游名山大川,藉广见闻,亦是人生快事啊!

    于是心意一决,即日将田园交与老仆执掌,带了一些银两,叩别先人庐墓,背起黄包袱,心想:“幽燕古多豪侠之士。”便单人匹马,取道北上。这时正是仲夏季节,溽暑方张,一般人避暑消夏惟恐不暇,如非必要,出门的人实在极少。

    他行行复行行,一连多日,已来到南北东西要卫的徐州境界。

    不过十分失望的,他沿途每一向人打听当地英雄豪杰时,不问是老是少,都哑然失笑,望望然而去,一无所得。

    他就不知道,自己还不过是个大孩子,而且身着儒装,背上练武的招牌,不伦不类。更是那年头,凡属身背黄包袱,寻师访友的人,都极难招惹,连比武伤亡,官府皆可不计。

    请想他所请教的,全不外乎是些安份守己的商民,谁个又愿多找这一份人命关天的麻烦呢!

    不想正当他,意兴索然之时。这一天从徐州进入鲁境,却有所遇了。

    原来恰有一行镖客,保着大批货物同道。自然这些人,都是成名武师,吃的刀口饭,惯走江湖,对天下何处有能人异士,那还有不一清二楚的道理。

    因此燕凌云,一见便飞马追上他们镖车,然后又放辔缓缓随行,准备借故结识领教。

    可是那知道,他这种举动,极与绿林道踩盘子行藏相似。立刻大启前行的镖客疑忌,而且其时,亦适距微山湖不远,地势荒僻,四野杳无人烟。

    所以不待他开口,马上有一位魁梧其伟,豹头环眼的镖客,猝然勒马回头,卓立道旁,抱拳亮声道:“兄弟济南四海镖局陆志,匪号铁掌银鞭的便是。今日路过贵地,因限期太急,未能投帖拜山,敬请上覆薛寨主,多多包涵,将来一定缺情补情,缺礼补礼?”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