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待天倾(255)

2025-10-09 评论


    一弟子插言道:魔教既退出中原,为何数十年前周应扬又暴殄武林,兴风作浪?那人道:其时此僧已死,群魔方敢北顾,兼之周应扬天纵之才,确有中兴之能。当年冷兴元那魔头死时,将魔柄交于周应扬,并亲赐其名为应扬,便有卷土重来之意。唉,应扬,应扬,这冷魔确是极有眼力!几名弟子听到这里,都哦了一声,心想原来周应扬的名字还有这等深意。

    那人续道:当年那僧人将魔教压服,各派无不歌功颂德,私下皆有推其为中原盟主之意。这僧人毕竟是佛门中人,不好务此虚荣,故此婉言谢绝,只想着做少林方丈,保武林数年太平。谁想少林僧听说他要做方丈,竟异口同声的反对,说他专心武学,不通经法,万不能做寺中之长。一弟子不解道:这僧人如此功德,众僧为何不允?那人叹息道:群僧当时各揣心腹之事,只想若由此僧做了方丈,日后无论哪一派与魔教结仇,都要来求此僧相助。如此一来,江湖上所有是非,少林都不得不卷入其中。千年古刹,必要结下无数仇怨,种下无穷祸胎。几名弟子虽愤愤不平,但想到少林僧确是深谋远虑,也都无话可说。

    那人呷了一口茶后,又道:那僧人心愿难遂,对少林已怀深怨。不久即愤而离寺,来到咱临汾,欲自立一派,压倒少林。几名弟子听到这里,已猜出本门拳法必与这位神僧大有干系,都现出几分自豪、几分迷惑,心想本门拳法果是这位神僧传下,理当纵横天下,无可匹敌才是,为何近年来只徘徊于各派之间,并无冲天之势。

    那人猜透几人心思,现出一丝苦涩,说道:这僧人来到临汾,广招门徒,一心想着调教出得意门人,在江湖上扬眉吐气,处处盖过少林子弟。各派听得消息,有不少人竟不顾门规,赶来投在这僧人门下,一时门中好生兴旺,弟子足有上百人之多。这些人皆是天资聪慧之人,有些人更是江湖上早已成名的人物,聚在一起,原是极不容易。这僧人眼见门下人材济济,极为欢喜,便思将一身神功倾囊相授。他所习技法均是少林派高明之极的绝学,以之授徒,原可使少林武功宏传天下。无奈这僧人对少林积怨太深,只想着另创武功,压服合寺僧众。他天分之高,可说是武林中百年不遇的人物,此后便凭着天赋之智,总汇数十年武功心得,自创出一套与各家手法全不相同的拳法,取名为心意六合拳.几名弟子频频点头,心想我所料果是不错,神情愈发专注。

    那人清了清喉咙,又道:他创出的这套拳法,确是武林中登峰造极之术。少林派几个顶尖的僧人一看之下,当时便心悦诚服,誉为神技。这僧人大是得意,便思将这套拳法传于众多弟子。哪知他言传身教了几年,门下弟子却悻悻地去了大半,到后来只剩下几个临汾子弟尚伴在他身边。

    一弟子起身道:那是为了什么?那人叹了口气道:原来这僧人武功虽高,却非良师。他那套拳法于拳理上另辟蹊径,但说到行拳运劲之法、内息转换的诀要,却仍是少林派的家数。偏他授徒时只讲自悟之理,将少林绝学的根要弃之一旁,毫不言及,这便好似沙上垒楼,终不免无基而倒。众弟子天分虽高,又有谁能听得明白?自是愈学愈觉得浩渺无涯,往往半途而废,卷席而去。这僧人眼见无人能承衣钵,弟子们个个学得不伦不类,在江湖上大丢脸面,竟尔恹恹生病。少林派听到消息,派人来请他回寺调养。这僧人卧于病榻,只觉来人句句暗含讥讽,一时急火攻心,竟含羞带愤地死于榻上。一代神僧,死得如此落寞!戴某愧为其门下弟子,却不能得其神技之万一。说罢意兴萧索,不住地长吁短叹。原来此人正是心意六合拳的掌门人戴之诚。

    几名弟子听得入神,正想催师父接着往下讲,忽见棚外走入一个年轻男子。这男子长衫破旧,脸上大有风尘之色,刚一进棚,便走到西首一张桌前,捧起一个大坛,也不管里面是水是酒,仰头喝了起来。

    戴之诚侧目观瞧,见这人将大坛高举过顶,嘴巴距坛口尚有一尺之遥,坛中忽地窜出一股水练,直向这人口中冲去。这人大张其口,喉咙竟不稍动,只一口便将那股水练吞下,随见坛口滴滴答答淌下水珠,显已水尽坛干。

    戴之诚心中一惊:这大坛少说也能装十来斤清水,此人竟能一口喝下,这等内力岂不是骇人听闻?随即想到:必是这坛中并无多少清水,这人渴极,才能一口饮尽。否则除非是大肚神仙,才能这般吞山咽海,凡人内力再强,也万难做到。凝神细看这人,只见他发髻蓬松,脸上满是汗水尘土,除此并无特异之处,便不再理会。那人喝罢,将坛子放在一边,坐在桌旁,不住地以袍襟拭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