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哦了一声,点头道:怪不得你头发这么长。这么说,你这僧衣僧鞋,是从庙里偷来的了?那小僧含混着点头。王三信以为真,心生恻悯,叹息道:无家无根,无名无姓,又是个苦命之人。那小僧听到无名无姓四字,心中一动:我无父无母,自来只有周老伯对我最好。在我心中,周老伯便如我亲生父母一般,此后我何不随了周老伯姓氏?忙道:我有姓,我我姓周。
王三听后,打量那小僧一会,双手一拍道:也好!我叫王三,你便叫周四,以后你我兄弟在一处便是。那小僧见他大有相惜之意,心头涌上暖流。他连日来四处乱闯,从没人与他说过这等热语温言,禁不住脱口道:那我以后便叫你王三哥行么?王三笑道:当然行。从此以后,你便是我的周四弟。走到小僧身边,俯身轻抚其头,大是亲热。
二人呆了一会,篝火渐渐熄灭。王三见周四又打起寒战,说道:天到这般时候,我二人须找个地方过夜。离此三十多里,便是许昌城。我二人快些动身,亥时便能赶到。言罢用布袋紧紧裹住周四,抱起他向南行去。
却说许昌本是华夏古城,汉末献帝即建都于此。后曹氏登基,文、明、齐、元等五帝仍立都于斯。这一夜天降大雪,寻常店铺俱已收幌关门,唯城中百叶楼上,仍是灯火通明,人声嘈杂。这百叶楼正对着许昌城中最大的一条官道,历为三教九流混杂之地,故尔外面风雪虽大,楼内却猜拳行令,热闹非常。
酒保忙着招呼客人,端茶倒水之际,眼见楼梯口上来一个叫花子,手上还托了个似睡非睡的少年,脸一沉道:臭要饭的,还不快滚!那花子嘿嘿傻笑,却不下楼。酒保每日里见得惯了,也不再理会。那花子见无人阻拦,忙抱着少年躲在西首一处角落。
此时楼上客人虽多,西首这处角落却只摆了一张黑漆方桌,喧闹声中,显得略为清静。只见桌旁坐了二人,年纪均在五旬开外,一人头带方巾,身着细绸宽衣,长须白面,颇有儒雅之态。另一人头带黑帽,身穿褐袍,身旁放了一个黑布幡子,上面划了个阴阳鱼,显是个算卦先生。二人似乎甚熟,这时正浅斟低酌,窃窃私语。那花子将怀中少年放在角落,见周遭只有这一桌客人,于是上前向二人乞食。
那方巾老者见有人跪地求乞,从碟中抓了把清豆放在他手上。那花子一面打躬作揖,一面捧了清豆,躲回角落。
过了一会,只听那方巾老者低声道:据闻新主登基之初,便罗列魏公公十条罪状,是甚么并帝、蔑后、弄兵、无二祖列宗、克削藩封、无圣、滥爵、掩边功、通关节等罪,谪置凤阳,命其司香祖陵。不知先生可闻否?那算卦先生捻须笑道:魏阉之罪,罄竹难书,又何止这区区十条?我倒听说这厮欲离京时,束装就道,仆从尚数百人,复经言官讦奏,新帝颁下谕旨,旨上说逆恶忠贤,窃据国柄,诬陷忠良,罪当死,姑从轻降发凤阳,不思自惩,犹畜亡命之徒,环拥随从,势若叛然,特着锦衣卫速即逮讯,究治勿贷云云。魏阉至阜城闻讯,知无幸免,遂自经而死。据悉客氏亦受杖不过,一呼而毙了。
那方巾老者面露惊喜道:诚如君言?那算卦先生微微点头。那方巾老者暗暗抚掌道:如此真社稷之幸!庆幸几句,又皱眉道:魏阉既诛,不知余党如何?言下甚是惴惴。那算卦先生喝了口酒,轻声道:崔呈秀自缢身亡;魏良卿、候国兴等俱已处斩;魏广微、周应秋、阎鸣泰等亦已充军。余者革职闲住,永不复用。那方巾老者喜道:不想阉党如此势力,竟为诛灭,此诚非人之力也!那算卦先生摇头道:不然。想那忠贤善诈不及曹操,伪恭难过王莽,无拳无勇,却得乱阶,实因朝中众臣,大多是贪鄙龌龊、毫无廉耻之辈。魏庵得势,即趋之若鹜,及至失势,又争相弹劾。其中虽有杨涟、左光斗几位大人忠心抑奸,怎奈伉直有余,权变不足,终不免为此贼所害。说罢环顾四周,见近旁只有两个乞丐缩在角落,便不介意。
这边两个乞丐,正是王三和周四。他俩个刚到许昌,饥寒难耐,遂奔这热闹之处而来。桌上二老对话,他二人听得清清楚楚,却半点也不明白。
隔了一会,只听那算卦先生又道:自来惟有大才智者能御大奸,亦唯有大才智者方足以使诈,只可惜朝廷内外不得其人呢!想那魏阉不过中人之资,虽有奸巧,却无宏图,其手下亦皆谄谀之辈。故崇祯虽然年少,初登大位,不假人手,便能诛殛此獠。那方巾老者频频点头道:人言今上英聪过人,实乃我大明中兴之主。想来我朝兴盛,便要着落在他身上。那算卦先生不以为然道:为人主者,最忌的便是小聪明。谅来他不过十七八岁,手握重柄,初诛大蠹,不免得意,难保日后不刚愎自用,误己误国。言罢叹息一声,似颇为无奈。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马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