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在养心殿,他召见了内官监太监郑和。
这次他没有半躺在龙椅上,而是正襟危坐,一脸青气,象是刚发过火的样子。
郑和五官端正,孔武有力,身体格外敦实,双目清光闰烁,是个精明人。他向朱棣参拜了一下,站在一旁。他是回族人,原姓马,洪武时入宫为太监,因随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
他刚从西洋回来,颇得朱棣赏识,是个大红人。但他居功不傲,神态特别温和,只是偶尔从眸子里闪两道利光,轻描淡写,给人一种柔中有刚的感觉。
他的脸挺宽,两颊的颜色也不尽一致,高挺的鼻梁象一道海峡把两片“颜色”分开。猛一看,他的脸就是一副航海图。朱棣就曾与他开过玩笑,说他在海上行走永远也迷失不了航向,这句话他深深地铭刻在心中。
朱棣平淡地扫了他一眼,眸子里扬起了三月的春光,轻笑道:
“联不想让你大天泡在海里了,让你到陆地遛遛腿脚怎么样?”
郑和躬身道:“奴才听皇上吩咐。”
朱棣点了点头:“联让你到江湖卜把海天龙抓来。他若抵抗,杀掉亦可。另外再办一件事,这事十分秘密,不可张扬,你要暗中查访………
君臣二人谈了许久。郑和见朱棣有些倦了,才告退。
离开养心殿,郑和细细地回忆起刚才的情景,推敲朱檬的语言。直到他觉得自己没有冒失的言行,才放下心来。这是他的小心处。
回到内官监。他小慈一会,大口喝了两碗茶,命人传“回香刀手”白三败。
这是个高大的青面汉子,脸上的棱角格外分明,双目电光四射,冷峻骇人,唯一的毛病是没有眉毛,让人容易想起秃子。他腰佩一把怪刀,气度凌人。
郑和没有看他,两眼注视着空处,淡淡地说:“你去锦衣卫打听一下海天龙的情况,让何大海率人立即捕拿海天龙。”
白三败转身去了,无声无息。
郑和注视着他的背影,浮想联翩。他对白三败是很放心的,他数下西洋,都带他前往。
他不但刀法好,而且为人机智,还会说鬼子话,独当一面绰绰有余。
最让郑和看中的是他的忠义,美中不足的也许是他从不说奉承话,亦很少说话。他或许是世上最懂得少说话的人。
他快步走到锦衣卫的西厅房,见何大海等人正嘀咕什么。他昂首走进房子去,冷漠地扫了他们一眼,说:“郑公公传下话来了,命你们立即捕杀工化龙。”
他强调了一个“杀”字。他以为郑和的神色里含有杀机。他十分善于领会郑和的意图,有时候郑和忘了的话他也能揣测出来,并侧面给以提醒。
何大海等人原是十分狂横的,唯独怕这位很少说话的“呆爷”。
他们都惊惧他那充满神秘色彩的“回香刀”。据说中了回香刀无可生还,而且还痛苦难当,生不如死。
何大海连忙堆起笑容,讨好地说:“公公还何什么话?我们这就去办。”
郑和听了他的口报,没有任何表示。
翌日清晨,郑和带人离开了帝京。
他们一干人奔行了大半天,来到一座大山脚下。
这山非常奇特,南面如刀削斧剁的一样,峭立挺拔,青灰的山石透着阴暗的气息,山脚下有一涨深泉,清澈甘冽,诱人欲饮。
白三败走到泉边,静静地洗手。泉水里有他风尘仆仆的影子。
郑和则不住地用手泼水。他喜欢玩水。他觉得水就是他的生命,每当出海时他就灌一瓶家乡的水带在身边。天下的水是相通用的,无论航行到哪里,他都不觉得远离了故乡。
静呆了一会儿,他飞身上马,急奔而去。
白三败与那几个汉子紧紧相随。一溜骗起一溜烟尘。西边的辉煌消尽时,他们望见一座山寨。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鬼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