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步云心里已经有了底,向老农称谢以后,回到茅舍,备好麦红骡子,携带好自己的东西,关上门窗,朝着漓江而去。
骑在骡子背上,溯江边而上。
沿途的风景是美的,但是,此刻的龙步云已经没有那份心情,他只是留意江心的山峰。
如此缓缓而行,约摸过了一盏热茶时辰,看到江心有一处兀突而起的山峰。
山并不高,满山青翠,矗立在江流之中,倒影在江心,真是一幅美景。
远远看去真如同是女人的发髻,不用问,这就是发髻山。
在岸边伫立良久,才商得一张竹筏,牵骡登临,真是纵一茸凌万顷,给人以飘飘然的感觉。脚下缓缓流动的漓江水,头上湛蓝如洗的青天,发髻青翠兀立,此情此景,令人俗念全消。
竹筏靠上发髻山时,交付一锭银子,留住竹筏,系好麦红骡子,沿着山径,缓缓登临。说不上来是为什么,龙步云不敢在这里施展武功,仿佛一施展武功,就显示不出他内心的诚意。
如此走到日渐偏西,将要到达发髻山顶,迎面是一大丛竹子挡住去路。
龙步云正待绕过竹丛,突然,“哨”地一声,钟声响起,沉重悠扬,使龙步云停下脚步。
这时候竹丛右边走出一位年老的比丘尼。一袭灰衣,双眼低垂,芒鞋白袜,两手合十,挡住龙步云去路。
龙步云连忙退两步抱拳为礼,说道:“老师太!在下这厢有礼了!”
这位比丘尼连眼皮都不曾抬,只是低沉而又缓缓地合掌说道:“施主!前面已经无路了,请回去吧!天黑了就不好过江,渡人是不会久等的。”
龙步云抱拳说道:“请问老师太!这里可是有一处清修的庵堂,我是……”
比丘尼合掌说道:“施主!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难相逢,人生无非是一个‘缘’字,是勉强不来的。”
龙步云心里一惊,重新施礼说道:“老师太!有一位冯秋雯姑娘不知是否来到宝庵,但求一见。”
比丘尼说道:“施主!老尼已经说过,你请回吧!”
龙步云正色说道:“师太!原谅我不懂得什么佛家禅机,我只知道我辈做人要合情合理。冯秋雯与我之间,有一个心结,如今没有解开,是叫人难得心安的。佛家讲究慈悲,难道忍令两个无辜的人,一辈子心里得不到平安吗?”
比丘尼合掌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说道:“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龙步云说道:“师太!你错了!这‘有’与‘无’之间,不是我们的心结。我只是要见冯姑娘一面,告诉她,我内心的感受。她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够明白我的心,师太!了解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是人与人重要的因果。”
老尼连眼皮都没有抬,只说了一句:“施主请回!”
她转身就走,龙步云紧跟上一步大声说道:“老师太!只要你告诉我,冯姑娘是不是在贵宝庵,难道你就悭于说这样一句话吗?出家人,慈悲为门,方便为本。你为何如此不通情理?”
老尼转过身来,合掌宣了一声:“阿弥陀佛”!抬眼看着龙步云。淡淡地说道:“施主!欲除烦恼须无我!”
龙步云高声说道:“我不懂,我也不必懂你在说些什么!请你只要告诉我,冯姑娘到底在不在宝庵?”
老尼不再理他,一直向前绕竹而行。
龙步云紧紧追随在后,一绕过丛竹,眼前出现一座庵堂。
那是一座极简陋的庵堂,累石为墙,覆竹为瓦,只有两三间。正门头上有三个墨写的大字:白衣庵。
庵门外面,站着一个人,冯秋雯!
冯秋雯身穿一件长灰袍,头发散开,披在身后,站在那里面无表情。
龙步云脚下一个跄踉,他稳住脚步以后,才镇静下来,叫道:“秋雯!你怎么会……”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玉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