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研究(60)

2025-10-09 评论

阿珂、双儿、洪夫人、曾柔、小郡主替帮庄收筹码,吃红钱,自然也各有所获。

吴应熊输得最惨。

冯锡范不肯认输,死磨到底,输得最不堪。

茅十八一上来就输完。

俄国人想出诈术,结果幸保首领而归,未曾输清。

陈圆圆只在一旁观赌。

九难也在旁观赌,她已无可落注,早已输光。

桑结喇嘛输了手指。

俄国苏菲亚公主是赢家,赢了人,赢了权力。

李自成赌品最差。

韦小宝的赌品最好。

康熙赌品最大方。

说《鹿鼎记》不是武侠小说,但却又是武侠小说。试看洪教主的“美人三招”的详细描述,有哪一部武侠小说有这样好的有关“武术”的情节。所以,《鹿鼎记》是不是武侠小说,是武侠小说臻于化境之作,是武侠小说中的极品。

《鹿鼎记》是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说,在金庸作品之中,排名第一。

《白马啸西风》是金庸作品中两个短篇之一,是专为电影创作的故事。初次发表和修改之后,有极大的差异,是金庸修改得最多的一篇作品。

《白马》在未修改之前,不通,修改之后,通了。

《白马》中描写师、徒之间的尔虞我诈,是《连城诀》的前身,在《白马》中未曾得到发挥的,在《连城诀》中得到发挥。

金庸只写了两篇短篇,就没有再尝试下去。而两篇短篇,在金庸作品中的地位都很低。

金庸的写作过程,是一种慢热的过程。精彩如《神雕》,开始时的一大段,热门如《射雕》,开始时一大段,都未到精彩的阶段。一定要在经过了缜密的安排之后,精彩处才逐渐呈现,终于到达令读者目不暇给的程度。而短篇的创作,根本没有这一过程,金庸的特异特点,就得不到发挥。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早达笑弹冠。

这一联,是《白马》的主题。金庸原意,可能想通过华辉的遭遇,写出世情的险恶,但是短篇完全不给金庸以发挥的机会,无可奈何之至。

《白马》在金庸作品中排第十四位。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作品中被普遍接受的一部,最多人提及的一部。自《射雕》之后,再也无人怀疑金庸的小说巨匠的地位。这是一部结构完整得天衣无缝的小说,是金庸成熟的象征。

《射雕》是金庸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是绝对毋庸置疑的。

在《射雕》中,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的揉合,又有了新的发展。虚构人物不再担任小角色,而是可以和历史人物分庭抗礼了。郭靖自小就和成吉思汗在一起生活,后来更曾统率蒙古大军西征。

从此开始,金庸笔下对创作人物的处置,更加随心所欲,有时甚至可以凌驾于历史人物之上了。

这样的安排,足以证明金庸对他所写的小说的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心得。

读者当可以发现,在历史和创作的揉合之中,是极度的水乳交融,不著痕迹的。

也有人认为金庸的这样写法,会有误导读者错误认识历史之可能。这种说法,当然不值一笑,也不值一驳。持这种想法的人,只怕要比一座高楼之下张上安全网,以防有人跳楼。

《射雕》最成功之处,是在人物的创造。《射雕》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平铺直叙的,所有精彩的部分,全来自所创造出来的、活龙活现、无时无刻不在读者眼前跳跃的人物。金庸写人物,成功始自《射雕》,而在《射雕》之后,更趋成熟。

《射雕》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比较“浅”的一部作品,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也在于这一点。

《射雕》中“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有传统武侠小说的影子,但也成了无数武侠小说竞相仿效的写法。《射雕》可以说是一部武侠小说的曲范,在武侠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射雕》中,金庸还在强调群众力量,强调集体,尽在个人力量之上,这种观念,集中在君山之会,郭靖、黄蓉被丐帮逼得面临失败这一情节上。但是这种观念在一再强调中,实际上已出现了崩溃的迹兆,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个体的力量在前头,金庸用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接着又写了郭、黄二人,打败了丐帮的大批人。英雄人物,毕竟是个体的、独立的。和群众的盲目、冲动,大不相同。

这种群体观念崩溃的迹兆,始于《射雕》,而到了《神雕侠侣》,杨过在百万军中,击毙蒙古皇帝,已彻底转变完成。自此之后,金庸的小说中,始终是个体观念为主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