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综合症(100)

2025-11-04 评论

  “顾玺,昨晚没熬夜吧?”宁一帆侧头问顾玺, 语气里带着几分自然的关切。

  顾玺轻轻摇头,眼底没有丝毫倦意:“正常作息。你呢?”

  “一样。”宁一帆笑了笑, 又看向旁边的曾庭轩:“庭轩,等考试过后,你那本《电磁学通论》的笔记借我看看?”

  自昨天一起在科技馆聊了大半天, 从天体物理到量子力学,两人发现彼此在物理领域的见解竟有不少相通之处, 之前因误会产生的隔阂, 早已悄然消散。

  曾庭轩性格稍显内敛,闻言温和点头:“没问题, 考完试给你。”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了物理题, 氛围轻松,与周围面色严肃的学生显得格格不入。

  他们都是真心热爱物理的人,在这个领域里,彼此是对手,更是难得的知音。

  三人走进指定的教学楼,按准考证找到各自的座位。教室里已经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墨香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感。

  上午九点整,理论考试准时开始。

  试卷发下来的瞬间,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顾玺快速浏览了一遍试卷,眉头微不可察地挑了挑。

  这套试卷的难度比省赛高了不少,很多题目都涉及到大学物理的知识, 对高中生来说难度不小。

  当然,对顾玺而言仍旧很简单。他指尖握着笔,脑海里迅速构建起解题的框架。

  从力学综合题到电磁学应用题,再到最后那道需要结合数学建模的压轴题,他思路清晰,步骤写得又快又工整。

  笔尖流畅地在试卷上书写着,一个个复杂的公式、精准的推导过程跃然纸上。

  宁一帆和曾庭轩也很快进入了状态。

  宁一帆擅长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模型,解题时总带着一种独特的巧思。

  曾庭轩则更为严谨,每一步推导都细致入微,力求毫无疏漏。

  三人虽然进度不同,却都沉浸在物理的世界里,全然忘了外界的一切。

  不到两个小时,顾玺已完成全部考题,提前交卷。

  走出考场后,他在楼梯口等了一会,没多久宁一帆和曾庭轩也相继出来。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轻松暇意。

  “感觉怎么样?”顾玺先开口。

  “还行,最后一道题的边界条件有点 tricky,但应该没问题。”宁一帆答道。

  曾庭轩揉了揉太阳穴:“电磁学那道题计算量太大了,差点算错。你们呢?”

  “我也差不多,不过都做出来了。”

  理论考试的成绩公布得比预想中快,下午三点,成绩榜单直接显示在考场楼下的大屏幕上。

  三人站在人群里,仰头找自己的名字,很快就看见了顾玺的名字高居第一名。宁一帆、曾庭轩,两个名字也都在前十名列表里。

  没有公布具体分数,物理决赛评分是以理论分+实验分来评估总成绩的,目前还没到公布的时候。

  “过了!”曾庭轩眼里闪过明显的雀跃,推眼镜的动作都带着笑意。

  宁一帆也扬了扬眉,看向顾玺:“那么下午的实验考试,再来比比看谁成绩更高。”

  顾玺弯了弯眼:“一起加油。”

  实验考试设在F工业大学的物理实验楼。三人跟着指引走进去时,都被里面的阵仗惊了下。

  ——宽敞的实验室里,整整齐齐摆着上百张实验桌,每张桌子上都贴着编号,摆满了各种实验仪器,从基础的游标卡尺、示波器,到更精密的光谱仪、干涉仪,一应俱全。

  而实验室的四周和天花板上,更是布满了黑色的摄影机,镜头对着每一张实验桌,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这阵仗搞得真大呀。”曾庭轩低声说了句。

  “全国决赛实验考试,肯定要大一点。”宁一帆点头。

  考生们按照编号找到自己的位置,很快大屏幕中显示考题。

  考题:用双弹簧振子与光杠杆测量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实验目的:

  1. 组装双弹簧振子系统,测量其固有周期与劲度系数;

  2. 利用光杠杆法测量某金属丝在轴向拉力下的微小伸长量;

  3. 结合胡克定律与杨氏模量定义,计算金属丝的杨氏模量,并分析实验误差来源。

  看似是一道单题综合型考题,其实包含了多个关联子任务。

  顾玺看到考题后,眼神微微一凝。这道题综合了力学、光学与数据处理能力的考核,同样超出高中生的物理水平。

  看了看宁一帆和曾庭轩,两人已信心十足的校正实验设备,顾玺放下心,也开始动手。

  考场上方的监控室里,几位负责此次考试的教授正通过屏幕观察着考生们的表现。

  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正是F工业大学物理系的博士生导师李教授。他原本正随意地看着屏幕,当镜头扫到顾玺的操作时,突然停下了手中的笔,眼睛微微睁大。

  “这孩子……”李教授指着屏幕,对身边的同事说:“动作真规范,思路也清晰,你看他调试螺旋测微器的那个手法,比我带的有些研究生都熟练。”

  旁边的张教授也凑近看了看,连连点头:“确实不错。他不仅是在按步骤做实验,还在主动优化实验方案。你看他刚才调整了一下光杠杆的位置,应该是为了减小劲度系数的影响,这可不是一般高中生能想到的。”

  “他叫顾玺是吧?理论成绩也是第一,实验又这么出色,是个好苗子啊!”李教授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等考试结束,我得去问问他有没有兴趣来我们学校读本科,我亲自带他。”

  另一位教授笑着说:“那个叫宁一帆的学生也很厉害,他的实验光路搭建得又快又准,误差控制得非常好,我看他对光学的敏感度很高。”

  “还有那边的曾庭轩同学,做微小伸长量测量时,耐心又细致,数据记录得清清楚楚,分析也很有条理。这种严谨的态度很难得,也值得录取。”

  几位教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目光时不时扫过各个优秀的学生。更多地聚集在顾玺、宁一帆和曾庭轩三人的屏幕上停留。

  都是全国优秀学生,理论考试分差不大,实验中就区分出来了。谁是真擅长,谁是作题家,实验过程中的差别一目了然。

  而考场里的三人,对此一无所知。

  顾玺已经进入了完全专注的状态,他一边观察着光杠杆上的滑块,一边记录着数据,偶尔停下来思考片刻,然后继续操作。整个过程流畅得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没有丝毫卡顿。

  大约两个小时后,顾玺完成了所有的实验步骤,整理好实验数据,撰写了详细的实验报告,然后举手示意监考老师。

  监考老师检查了他的实验器材和报告,眼中露出一丝惊讶,随即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离开。

  顾玺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走出考场。他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考场外的休息区找了个位置坐下,等宁一帆和曾庭轩。

  没过多久,宁一帆也出来了。他看到顾玺,笑着走过来:“你这么快就好了?我刚才卡在一个数据校准上,耽误了点时间。”

  “还好,题目不算太难。”顾玺答道。

  又等了十几分钟,曾庭轩才慢悠悠地走出来,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兴奋:“终于做完了!光学实验太考验耐心了。”

  三人一起走出实验楼,刚到校门口,就看到韩漓和柏瑾之站在一辆黑色的轿车旁。

  韩漓穿着米白色衬衫,看到他们出来,笑着挥了挥手:“考得怎么样?”

  柏瑾之则靠在车边,手里拿着几瓶刚买的冰可乐,递给他们:“先喝点东西,饿了吧?带你去吃饭庆祝。”

  “我们都通过理论考试了,实验应该也没问题。”顾玺接过可乐,笑着说。

  “那就好,走,吃饭去。”柏瑾之打开车门,让他们上车。

  五人去了附近一家环境雅致的私房菜馆。饭桌上,韩漓和柏瑾之没多问考试的细节,只是一个劲地给他们夹菜,叮嘱他们考完试好好放松。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千萌 娱乐圈 爽文 升级流 成长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