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综合症(125)

2025-11-04 评论

  在各自领域已崭露头角、甚至独当一面的柏瑾之(电子信息与网络安全)、宁一帆(天体物理)、曾庭轩(材料科学)、韦乐言(航天动力)以及夏清秀(计算数学与模型构建)。

  好友们毫不犹豫放弃了其他研究院优厚的条件,齐聚于此,加入顾玺的研究所。

 

 

第117章 

  顾玺研究所的门牌挂上墙面第三日, 顾玺便在全员会议上抛出了第一个项目——《反氢原子量产技术》。

  会议室里,七张年轻却写满专业的脸庞上,瞬间布满了震惊与疑惑。

  “反氢原子?”曾庭轩推了推眼镜, 皱眉:“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实现单次捕获已属顶尖, 量产更是被学界判定为至少十年内难以突破的壁垒。”

  他深耕低温物理领域多年,比谁都清楚这项技术的难度, 低温环境控制、反粒子精准捕获、电荷中和稳定,每一步都是横亘在科研路上的巨石。

  顾玺指着投影幕布上的技术路线图,自信道:“十年是别人的期限, 不是我们的。”

  前世,顾玺和团队花了三年左右, 就找到了反氢原子量产的关键突破口。

  对这项技术, 顾玺了然于心,这次连一年都不用。

  韩漓:“我支持顾玺。”

  柏瑾之吐槽:“顾玺做什么你不支持?算了, 我也支持。”

  夏清秀:“既然顾哥决定了, 那我也支持。”

  韦乐言:“我听顾玺的。”

  少数服从多数,顾玺研究所挂牌后第一个项目,《反氢原子量产技术》启动。

  项目启动的第一周,实验室便成了众人的家。

  曾庭带领材料团队,日夜调试用于制造超真空环境的特种合金,每一次成分配比的微调,都要经过上百次的性能测试。

  柏瑾之则埋首于量子调控算法的编写,屏幕上跳动的代码,要精准控制电磁陷阱,将反质子与正电子的捕获效率提升三倍。

  韦乐言、夏清秀、宁一帆三人负责粒子探测系统,需要在百万分之一秒内捕捉到反氢原子的信号, 误差不能超过千分之一纳米。

  顾玺和韩漓则守在核心实验区,盯着那台改造后的反质子减速器。

  “温度再降50毫开尔文……”韩漓盯着低温监测仪,声音沉稳:“电磁陷阱强度调到1.2特斯拉,注意反质子注入速度。”

  顾玺点头,手指在控制台上精准操作。

  前世在这个步骤失败过几次,因温度控制偏差0.1毫开尔文,导致整批反氢原子在生成瞬间湮灭,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因此顾玺在这一步格外谨慎。

  第六个月,实验顺利进展。

  “反质子注入完成,正电子准备注入。”宁一帆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顾玺深吸一口气,按下正电子注入按钮,屏幕上的粒子轨迹图开始缓慢变化。

  三分钟后,夏清秀突然惊呼:“信号!捕捉到稳定的反氢原子信号了!浓度是现有技术的20倍!”

  整个实验室瞬间沸腾。

  当第一批稳定存在超过10分钟的反氢原子被成功储存时,《反氢原子量产技术》的论文连夜提交给了《科学》杂志。

  审稿人在看到数据的那一刻,直呼“这是颠覆性的突破”。

  论文发表当天,研究所的电话被打爆。

  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纷纷发来合作邀约,国家科技部更是直接派专员上门,将这项技术列为“国家重大战略科技成果”。

  顾玺坐在办公室落地窗前,看着楼下陆续赶来的各科研单位,对韩漓笑道:“韩哥,我们的研究所,稳了。”

  反氢原子量产技术的余温尚未褪去,顾玺便在全员大会上,将第二份项目计划书推到了众人面前——《新型核聚变装置》。

  这一次,会议室里没有了最初的震惊,取而代之的是跃跃欲试的期待。

  这也是前世顾玺已攻关的技术 ,关键难点顾玺都已做好梳理。

  “传统托卡马克装置的瓶颈在于磁场约束效率……”

  研讨会上,顾玺指着投影幕布上的装置示意图,对伙伴们解说道:“我们要做的,是用拓扑绝缘体材料构建新型磁约束结构,将等离子体约束时间从现有100秒,提升到1000秒以上。”

  这个目标,在前世他和团队耗费了4年才实现的突破。

  而现在,顾玺计划一年内完成。

  项目启动后,顾玺立刻带领团队投入拓扑绝缘体薄膜的制备。

  不同于反氢项目中的常规材料,这次需要的薄膜不仅要具备极高的导电性能,还要能在百万摄氏度的高温下保持稳定。

  实验室里,镀膜机24小时不停运转,顾玺常常守在仪器旁,双眼布满血丝,却不肯离开半步——材料是整个装置的基础,哪怕一丝微小的缺陷,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失败。

  韩漓则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设计一套能承受极端高温和强磁场的真空腔体。

  他带领团队查阅了全球所有核聚变装置的设计资料,将传统不锈钢腔体与新型陶瓷材料结合。

  经过数十次的爆炸测试和高温模拟,终于研制出一套直径3米、壁厚仅5厘米的真空腔体,重量比传统设计减轻40%,却能承受1500摄氏度的高温和2.5特斯拉的强磁场。

  最关键的磁约束控制系统,由宁一帆和柏瑾之共同负责。

  柏瑾之编写的量子调控算法,能实时调整磁场强度和分布,精准抵消等离子体的不稳定性;

  宁一帆则主导开发了一套激光监测系统,通过激光干涉仪,实时监测等离子体的温度、密度和形状,为磁场调控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实验启动那天,整个研究所都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中。

  这是研究所的第二个项目,耗时11个月,将近一年。

  但对众人来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顾玺按下启动按钮,装置内的等离子体瞬间被点燃,屏幕上的温度监测仪跳到1.5亿摄氏度,约束时间开始缓慢跳动。

  “500秒!”

  “800秒!”

  “1000秒!”

  夏清秀的声音随着数字的增长越来越激动,当时间定格在1200秒时,实验室里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新型核聚变装置》的成果发表后,顾玺研究所彻底在国际核聚变领域站稳了脚跟。

  国际原子能机构主动发来邀约,希望他们能牵头制定全球新型核聚变装置的技术标准。

  国内的能源企业更是直接签订合作协议,计划基于这项技术建设全球首座商用核聚变发电站。

 

 

第118章 

  紧接着, 顾玺研究所相继推出《核热推进发动机》《反物质能源应用》等项目接连启动。

  《核热推进发动机》项目中,研究团队将高温超导材料与核反应堆结合,研发出推力比现有技术提升5倍的发动机, 为深空探测提供了核心动力。

  《反物质能源应用》项目里,研究团队成功将反氢原子的能量转化效率提升到80%, 研发出全球首个反物质充电池。

  虽然体积仅有巴掌大小,却能为一台电脑持续供电一年。

  每一个项目的突破, 都让顾玺研究所的“含金量”更上一层。

  科研人员从最初的十几人,逐渐增加到30人、50人,不到两年时间, 研究所正式研究员已突破百人。

  国内顶尖高校的博士、海外归来的科学家,纷纷慕名而来。

  研究所成立的第23个月, 一份来自国家科技部的红头文件, 送到了顾玺的办公室。

  ——自今日起,顾玺研究所正式升格为“顾玺国家级重点科学研究院”。

  成为国内量子科技、核聚变能源、反物质应用领域的核心科研平台。

  紧接着, 一群身着军装、气质沉稳的人找到了顾玺。

  为首之人拿出证件, 郑重地说:“顾院长,我们是国家安全部的工作人员,从今天起,负责研究院的安保工作。”

  随着顾玺研究院的成果越来越多,尤其是核热推进发动机、反物质能源等涉及国家核心安全的技术,安保级别自然升级。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千萌 娱乐圈 爽文 升级流 成长 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