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原来“争先恐后”是含有贬义的,是指一种私心杂念,一种小家子气,一种气量狭窄与气度焦躁,一种抓不住关键的舍本逐末。这对人们做事做人,其实是很有借鉴、警惕意义的。
现在呢,全拧过来了,争先恐后用来形容一种踊跃的动态了,成了好话了。
“焦头烂额”的故事本来也极有深度。《汉书.霍光传》中记载,徐福三次上疏汉宣帝,建议及早限制霍家权势,汉宣帝不听。霍光死后,霍家之后谋反被揭发,宣帝下令将霍家满门抄斩。之后,凡揭发霍家罪行的人都受到封赏,而最早指出问题希望未雨绸缪的徐福却被冷落在一边。于是一位为徐福请功的人讲述了“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座上客”的故事。“曲突徙薪”,指的是那种有预见性,善于采取预防措施的人;“焦头烂额”,指的是那种出了事能冲上去帮助扑灭火灾的人。后一种人比前一种人更被看好,这个故事还是有点意思的。
如今呢,“焦头烂额”的这一切含义都消失了,剩下的也只有字面上的最浅薄、最鄙俗的含义:说明一个人被各种事务所困扰的忙乱、狼狈、被动。
类似的现象多矣:“无中生有”语出《老子》,本来是老子的大道,叫作“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现今含义则指类似造谣生事的制造谎言、是非乃至冤案,百分之百的贬词。“左右逢源”本来是褒义,形容学习上的一种融会贯通、无往而不利的状况。现在呢,当然是指一种狡猾的类似两面派的为人处世了。“空洞无物”语出《世说新语.排调》:“王承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但容卿数百人。’”看,这里的“空洞无物”指的是一种宽阔的胸怀,一种大容量,又幽默诙谐,又充满自信、恢宏得意。如今的人们多实在,空洞无物嘛,那当然是没有内容的空架子啦……
成语含义的演变告诉我们:第一,望文生义的确是人们容易犯的一种老毛病,是一种习惯甚至一种“传统”。现今不仅对成语,对外来语、对新术语的望文生义亦多之矣,甚至给人以辨不胜辨,正(名)不胜正之感。但即使已经是“辨不胜辨,正不胜正”了,我们仍然不可不察,以免轻易上当。第二,在普及一个文学故事、一段掌故、一个说法的时候,确实会产生去精取粗、去深取浅的情形,就是说,所谓自然淘汰,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优胜劣汰,还有一种是浅胜深汰。第三,约定俗成,成语含义的演变在所难免,考证得再好也难于(也不必要)重新改变成语的用法,用不着去纠正、去抬杠。例如,笔者写此小文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表示自己“无中生有”而又“空洞无物”。
至于说到“朝三暮四”的齐物思想,倒又使笔者联想到英国名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游记》中讲述一个地方由于吃煮鸡蛋是应该先磕破鸡蛋壳的大头还是先磕破鸡蛋壳的小头之争而搞得两派对立,内乱不已。笔者恰恰是在“文化大革命”两派斗争的高潮看这一段的,读完了,颇有些不敢回味的戒心,这个故事当然比“朝三暮四”的故事挖苦多了,抑或“朝三暮四”的故事更尖酸?反正作家是确实有点缺德的,他们自己未必免俗,偏又伶牙俐齿地把一些“俗”给捅了个不亦乐乎。
世界上的事情绝对不是谁消灭了对方就可以天下太平、光明灿烂。动不动把自己树成正确正义一方,把对方扣成错误乃至敌对一方,动不动想搞大批判骂倒对方——不论是依势的甲批乙还是迎潮的乙批甲,都带有欺世盗名、自我兜售的投机商味道与小儿科幼稚。
老子讲的“无为”实在是深刻极了、美妙极了,那是因为人的各种各样的轻举妄动、胡作非为、无效劳动、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自讨苦吃的“为”太多太多了。
也许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大贡献、大创造、大德行、大智慧,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尽量少做那种连常识都违背了的坏事与蠢事。
第一,不要反科学、反常识、违反客观规律、一厢情愿地“为”,即蛮干地“为”。如企图用群众运动来破百米短跑的世界纪录。
第二,不要为了表白自身的需要而乱“为”。我写过一篇微型小说,说是一个老人病了,他的几个孩子纷纷为了表达孝心而找一些江湖术士给老爷子治病,结果把老爷子吓跑了,即此意。
第三,不要过度地“为”。为办成一件事也许你需要找15个人帮忙,但如果你找了1500人呢?只能引起大反感、大麻烦,反而办不成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