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中国人的底线(69)

2025-10-10 评论

西柏林闲散而又快活,热闹而又(与波恩等地比)喧嚣,说重一点,有那么一种乱哄哄的劲儿。高大的建筑物,欧洲最大的超级市场,各种肤色、各种服装、各种打扮的旅游者,在旅店或者咖啡馆门前、廊下或者露天喝咖啡的人群,易北河和人工河、人工湖,在战争中被破坏了的天主教堂与在教堂残骸两旁新修起的、带有现代派建筑味道的新教堂与新钟楼,在“纵火案”中烧毁的、一直搁置至今供人凭吊的前国会大厦,英占区戒备森严的苏军烈士塔,各种各样的啤酒广告,显然多于其他地方的残废者……所有这一切,都被结结实实地圈在一道墙里。墙其实并不高,也不厚,远远比不上我们的万里长城,但是墙的那一面还有一道铁丝网,铁丝网与墙之间还埋有地雷。一条举世闻名的菩提树大街被拦腰隔断,而东柏林电视塔的耸入云霄的形影赫然在目……

我们到的那天是六月七日,星期六。西德各地都实行一周五天工作日制度,从星期五晚上,各机关、工厂……就都开始了假日。又加上我们到的那天是天主教宗教节日——圣体节的第二天,所以,我们赶上了亲眼观看市民的狂欢场面。

为了记住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柏林市政当局有意识地保留着被炸毁的教堂残骸不予修复或者清除。以这个教堂为中心,这一天,柏林的成万成十万的青年聚集狂欢。许多人佩戴着圣体节的纪念徽章,许多人传阅着宗教传单,然而更多的人显然是玩的。人们排着队买啤酒,围着圈坐在地上饮酒、吃东西,站在那里把装饮料的铁听扔到地上,用皮鞋把它踩扁。左一个乐队,右一个乐队,把赞美诗的旋律“爵士化”,人们随着这节拍跳舞。各种卖食品、卖纪念品、卖小百货的商摊也摆在了人群里。走路想不碰到别人是很困难的,正在走路的行人常常被人流冲散,于是我们作家团的同志与德国陪同人员,只得像托儿所的孩子那样拉起手来。苏珊娜小姐解释说:“我们喜欢这个样子,你挤着我,我挤着你。这样可以使人们的关系变得亲密起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由于人们各自坐在自己的汽车里,使人们的相互关系变得愈来愈凉快。”苏珊娜的中文是讲得很标准和流利的,这里她说的是“冷淡”,她把它说成了“凉快”,很可能是口误,但也不妨认为是一个带有玩笑口吻的代用词。人和人的关系变得愈来愈“凉快”了吗?这是我到西德后多次听到德国朋友提起来的话题。其罪魁祸首是汽车吗?

西柏林的欢乐是西方世界刻意经营的结果。他们从全世界招揽旅游者,一到夏天,那里的旅店是最紧张的。西德政府规定,西德少年、儿童在校期间,每人可以享受一次免费到西柏林游玩的权利。联邦德国的财政支出,有一半是补贴西柏林的。现在在西柏林,光是领养老金的人就有五十万,然后是七万大学生。这么多养老者(东德规定,东柏林市民过了退休年龄者可以不受限制地去西柏林),这么多青年学生,那么西柏林不是变成了一个消费城市了吗?它的收入,它的生产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很明确的回答。

我们参观了一个区的养老院。养老院的设备是第一流的,对老人的照顾也是无可挑剔和无微不至的。医护人员像托儿所的阿姨对待幼儿一样,哄慰着老人们,亲一亲这个的额头,摸一摸那个的脸蛋。洗澡、如厕,都为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生活的老人做了特殊安排,设置了特别装置。“他们没有儿女吗?”我们问。“有的有,有的没有。”养老院的负责人回答。“他们的子女不来照顾父母吗?”我们又问。“那要看感情而定,感情好的来得勤些,感情差的就不怎么来了。”说得倒也是。

我向一个八十岁的老妇人祝福,祝她健康和长寿。她打断了翻译,断然回答说:“我可再不愿意长寿!”我惶惑了。于是,对于其他老人,我只祝健康,不敢贸然去祝长寿了。

次于柏林的西德大城市中,我们还访问了汉堡、明兴和法兰克福,作为来自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客人,也许我们对于这些城市的高速公路、高层建筑、立体化交通、超级市场、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以及稠密的花坛、喷水池、石雕和精心修整的草坪还是很感兴趣的。特别使我难忘的是法兰克福一个美国金融机构的办公楼,四十多层高,外墙全是褐色的玻璃,其颜色正如我国风靡一时的蛤蟆镜,这大概可以说是一个戴着蛤蟆镜的高楼大厦吧。还有柏林的一幢六十多层的高楼,据说原来是要作市政大厦用的,但由于高楼不方便,许多设备又不配套,盖好以后一直没有什么部门、什么人肯往里搬,高楼长期闲置,派不上用场,最后只得削价卖给一个旅馆老板,只收回了建设成本的十分之一。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