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中华(46)

2025-10-10 评论

死后欺人设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

何有余机到丘垄?

人言疑冢我不疑,

我有一法君未知:

尽发疑冢七十二,

必有一冢藏君尸。

诗一出来,立即有人夸奖为“诗之斧钺”。用现在的话,就是把诗作为武器,直刺九百年前的曹操。

这就是我很不喜欢的中国文人——根据一个谣传,立即表示“我不疑”,而且一开头就上升到政治宣判,断言曹操之罪是绝了“汉统”。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仅凭曹操的那些诗,就足以说明他是汉文化的合格继承者,他们所说的“汉统”,大概是指汉朝的皇族血统吧。如果是,那么,汉朝本身又曾经绝了什么朝、什么统?再以前呢?再以后呢?比曹操晚生九百年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却还在追求汉朝血统,这样的文人真是可气。

更可气的是,这个写诗的人不知怎么突然自我膨胀,居然以第二人称与曹操对话起来,说自己想出了一个绝招可以使曹操的“疑冢阴谋”彻底破败,那就是把七十二冢全挖了。

我不知道读者听了他的这个绝招作何感想,我觉得他实在是像其他很多中国文人,把愚蠢当做了聪明,也不怕别人牙酸了。就凭这样的智力、这样的文笔,也敢与曹操对话?

我想,即便把这样的低智族群除开,曹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找不到对话者的。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却都在那次瘟疫中死了。因此,他们也只能消失在大地深处。

不错,葬即藏也,穿着平日的服装融入山林,没有碑刻,没有器物,没有墓道,让大家再也找不到。

没有了,又怎么能找到?

点评一:

把老子和儿子拉在一起排文学名次,难度可想而知。作者的打分,以三曹的人生境界为依据,娓娓道来,让人心服口服。一段纷乱的历史,如此收拾一番,立马变得清新可读。请成功人士仔细咂摸一下这个排名吧:曹操冠军,曹植亚军,曹丕季军。(老愚)

点评二:

本文评述“三曹”文学成就。不出建安风骨、文学自觉定论之外。(马策)

点评三:

富庶的物质条件为汉唐两代的人们尽情伸展精神触角奠定了基础,这两座文化的高峰云蒸霞蔚、精妙绝伦。作者是位“勇敢的行路者”,他的目光没有驻定在汉唐高峰的流岚雾霭中,而是盯住了三国丛林。

三国因其波谲云诡、征伐、杀戮早就被世人关注,历史典籍有陈寿的《三国志》,文学著作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作者没有做考究派,没有钻进故纸堆里,也没有捧着些许残破瓦砾,用显微镜去洞察所谓的蛛丝马迹,而是对那些广为人知的文化材料进行一个独有的视角审视。(佘志斌)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出现过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普及过“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即便是再冷僻的陋巷荒陌,也因震慑、崇拜、窥测、兴奋而变得炯炯有神。

突然,英雄们相继谢世了。英雄和英雄之间龙争虎斗了大半辈子,他们的年龄大致相仿,因此也总是在差不多的时间离开人间。像骤然挣脱了条条绷紧的绳索,历史一下子变得轻松,却又剧烈摇晃起来。

英雄们留下的激情还在,后代还在,部下还在,亲信还在,但统治这一切的巨手却已在阴暗的墓穴里枯萎。与此同时,过去被英雄们的伟力所掩盖和制伏着的各种社会力量又猛然涌起,为自己争夺权力和地位。这两种力量的冲撞,与过去英雄们的威严抗衡相比,低了好几个社会价值等级。于是,宏谋远图不见了,壮丽的鏖战不见了,历史的诗情不见了,代之以明争暗斗、上下其手、投机取巧,代之以权术、策反、谋害。

当初的英雄们也会玩弄这一切,但玩弄仅止于玩弄,他们的争斗主题仍然是响亮而富于人格魅力的。当英雄们逝去之后,手段性的一切成了主题,历史失去了放得到桌面上来的精神魂魄,进入到一种无序状态。专制的有序会酿造黑暗,混乱的无序也会酿造黑暗。我们习惯所说的乱世,就是指无序的黑暗。

魏晋,就是这样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

这中间,最可的是那些或多或少有点政治热情的文人名士了,他们最容易被英雄人格所吸引,何况这些英雄以及他们的家族中有一些人本身就是文采斐然的大知识分子,在周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文人集团。等到政治斗争一激烈,这些文人名士便纷纷成了刀下鬼,比政治家死得更多更惨。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