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这样的记载,我有点汗颜,相信很多同胞也会如此。宋代经过了多少战祸荼毒,留下的文明居然是这样,真该为我们的祖先叫好。我希望历史学家们不要再为宋代终于被元代取代而继续羞辱它了。真的,它没有那么糟糕。在很多方面,比我们今天还好。
忽然想起几年前上海博物馆展出《清明上河图》真迹时的情景。消息传出,世界各地很多华人纷纷飞到上海,而上海市民则天天连续几小时排着看不到头的长队。热闹的街市间,只见当代中国人慢慢移动着,走向张择端,走向汴京,走向宋代。恍惚间,画外的人与画内的人渐渐联结起来了,迈着同样从容的步伐。
我和妻子是约着白先勇先生一起去观看的。长长的队伍中有人在说,几位九旬老人,两位癌症晚期病人,也排在中间。博物馆方面得知,立即派出工作人员找到这些老人和病人,请他们先行入场。没想到,他们都拒绝了。他们说,看《清明上河图》,就应该恭恭敬敬地站那么久;我们来日无多,更要抓住这恭敬的机会。
前前后后的排队者闻之肃然。大家重新收拾心情,整理步履,悄悄地向宋代逼近。
点评一:
人们给宋代加上了“屈辱”、“短命”、“悲凉”诸多形容词,似乎那是一个英雄气短的朝代。实际上,那是一个黄金般伟大的年代,作者站在大文化的视点上,为我们阐述了真实可爱的宋代。中华文明相当重要的一节链条就此复活。(老愚)
点评二:
越过政治话语屏障,本文塑造了宋代文化风致。大宋王朝并不是“积贫积弱”这样一句政治话语所能道尽的。尽管这个中原国家屡遭北方辽国、西夏国欺凌,又被金国驱逐南渡,最后被蒙古铁骑灭亡,但宋朝文官制度的建立、大文人主导的社会改革、格物致知的哲学追求、三纲五常的社会规范、与唐诗并峙的宋词等文化成就,远被后世。这里隐含的历史观是:对国民集体性格的塑造,文化话语的功力远甚于政治话语。(马策)
点评三:
宋代的军事政治犹如一团乱麻,但中华文明却于这样的混乱中催生出了朵朵奇葩。在本文中,作者如剥茧抽丝,去箨露笋一般,给我们揭示了宋代文明在一个怎样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渐臻佳境。
作者对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化盛况,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条分缕析,又横向地与同时代的西方文明作比较,盛赞“宋代的辉煌,在当时的世界上实在堪称独步”。是“文官政治的正式建立”造就了这种盛况,造就了一批批像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集文化与行政“两种顶级高端的对接”的文化哲人。这些“杰出的人文学者”对政治的参与,“使中国政治第一次如此浓烈地焕发出理想主义的文化品性”,出现了“诸子百家时期和古希腊哲学的繁荣时期才能与之比肩”的伟大时代。就连宋朝的灭亡都体现了文化的延续,无论是个人还是改换的朝代都在实践“儒学的文化行为”。(胡杰)
一
那天,成吉思汗要在克鲁伦河畔的宫帐里召见一个人。
这个人住在北京,赶到这里要整整三个月。出居庸关,经大同,转武川,越阴山,穿沙漠,从春天一直走到夏天。抬头一看,山川壮丽,军容整齐,叹一声“千古之盛,未尝有也”,便知道到了目的地。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已经十二年。这十二年中,一直在打仗,主要是与西夏和金国作战。三年前在与金国的战争中取得巨大胜利,不仅攻占了金国的中都(即北京),还分兵占领了大小城邑八百多个。中都的一批金国官员投降了蒙古军。
金国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为的是要反抗和推翻他们头上的统治者——契丹人的辽国。金国后来确实打败了辽国,却没有想到蒙古人后来居上,又把它打败了。
长年的征战,复杂的外交,庞大的朝廷,使成吉思汗的摊子越铺越大。每天都有内内外外的大量问题要面对,成吉思汗急于寻找有智慧、有学问的助手。他原先手下的官员几乎都是没有文化的莽将,连他自己也没有多少文化。
他到处打听,得知四年前攻占金国中都时,有一位投降过来的金国官员很有智慧,名字叫耶律楚材。
这个名字使成吉思汗立即作出判断,此人应该是契丹族,辽国皇族的后裔。耶律家族是辽国显赫的皇族,后来由于金国灭辽,也就一起“归顺”了金国。这应该是耶律楚材祖父一辈的事,到耶律楚材父亲一辈,已经成了金国的高官了。但成吉思汗知道,这个家族在内心对金国还是不服的,企盼着哪一天能够报仇复国。早在蒙古统一之前,当时还没有成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曾经遇见过作为金国使节派到蒙古部落来的耶律阿海,两人暗中结交,还立下过共同灭金的志愿。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