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28)

2025-10-10 评论

他们越来越感到——比之于肉身被严格统治,灵魂被全面主宰是更不幸的有苦难言的事。

所以启蒙时期的某些文艺首先向宗教发起了批判——这是人类历史上思想的交锋;被长期压抑的思想与长期处于主宰地位的思想的交锋。

启蒙时期的文艺使命是——先解放灵魂,再解放肉身。

另一种现象是——倘若文艺批判的矛头首先是对准王权的,而对宗教犹抱善愿,那么必会受到包括主教在内的宗教高层人士的庇护。若反过来,则每受到包括国王、王后在内的王权的默许。

而文艺家的作品,有时被王权所禁,有时被教派封杀。这使他们每每左右逢敌,只能横身而立。但也有的时候,由于王权与神权矛盾深矣,他们又能在夹缝中创作出传世之作。

倘若王权与神权的关系一向联袂如铁,那么所谓文化启蒙运动注定难以发生。

“如果上帝是仁慈的,就不会是万能的;如果是万能的,就不会是仁慈的。”——虽然只不过是一部平庸的美国电影中的台词(我是偶尔从电视中看的),却仍促使我思考了一些中国问题:

中国人的生存问题,当然始终是由政府来管的。从前是大包干式的管,企图一竿子插到底地管。那种管法当然是不可持续的——快十四亿人口了,一百几十年前全世界才十六亿人口;即使政府是由上帝亲自主阁的也肯定管不好。现在是部分地管了,管重点,比如就业、医保社保、共同富裕、精准扶贫、反腐倡廉……而这是明智的。

但,中国人也有所谓灵魂问题吗?

如果普遍没有,那么中国人岂不是很奇怪的一部分人类了吗?

如果也有的,那么靠什么来帮助自己摆正灵魂呢?

靠孔子吗?靠儒学吗?

儒学是古代哲学,且不论其是是非非歧义至今——仅以哲学宗教化这一点而言,会是文化的进步现象吗?

何况,靠人管人的灵魂是不靠谱的。

而且我们大众其实每每发现——某些表里不一的人,他们自己的灵魂一点儿也不比我们的灵魂高尚,反而往往由于贪恋权力、财富、女色和享乐,比我们大众的灵魂本色差多了!

他们也没那资格呀!

是的,我们中国人如何约束自己的灵魂,不做浮士德那样的事——这实在也是中国的一个哈姆雷特之问……

2016年8月7日于北京

不差钱的“富二代”

报载,当下中国有一万余位资产在两亿以上的富豪们,“二世祖”是南方民间对他们儿女的叫法。关于他们的事情民间谈资颇多,人们常津津乐道。某些报刊亦热衷于兜售他们的种种事情,以财富带给他们的“潇洒”为主,羡慕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窃以为,一万多相对于十三亿几千万人口,相对于四亿几千万中国当代青年,实在是少得并没什么普遍性,并不能因为他们是某家族财富的“二世祖”,便必定具有值得传媒特别关注之意义。故应对他们本着这样一种报道原则——若他们做了对社会影响恶劣之事,谴责与批判;若他们做了对社会有益之事,予以表扬与支持。否则,可当他们并不存在。在中国,值得给予关注的群体很多,非是不报道“二世祖”们开什么名车,养什么宠物,第几次谈对象便会闲得无事可做。传媒是社会的“复眼”,过分追捧明星已够讨嫌,倘再经常无端地盯向“二世祖”们,这样的“复眼”自身毛病就大了。

由于有了以上“二世祖”的存在,所谓“富二代”的界定难免模糊。倘不包括“二世祖”们,“富二代”通常被认为是这样一些青年——家境富有,意愿实现起来非常容易,比如出国留学,比如买车购房,比如谈婚论嫁。他们的消费现象,往往也倾向于高档甚至奢侈。和“二世祖”们一样,他们往往也拥有名车。他们的家庭资产分为有形和隐形两部分:有形的已很可观,隐形的究竟多少,他们大抵并不清楚,甚至连他们的父母也不清楚。我的一名研究生曾幽幽地对我说:“老师,人比人真是得死。我们这种学生,毕业后即使回省城谋生,房价也还是会让我们望洋兴叹。可我认识的另一类大学生,刚谈恋爱,双方父母就都出钱在北京给他们买下了三居室,而且各自一套。只要一结婚,就会给他们添辆好车。北京房价再高,人家也没有嫌高的感觉!”——那么,“另一类”或“人家”自然便是“富二代”了。

我还知道这样一件事——女孩在国外读书,忽生明星梦,非要当影视演员。于是母亲带女儿专程回国,到处托关系,终于认识了某一剧组的导演,声明只要让女儿在剧中饰一个小角色,一分钱不要,还愿意反过来给剧组几十万。导演说您女儿也不太具有成为演员的条件啊,当母亲的则说,那我也得成全我女儿,让她过把瘾啊!——那女儿,也当属“富二代”无疑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