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疯语(113)

2025-10-10 评论

宋朝的青楼体制承袭唐代。除世袭登记注册的乐户外,也有罚良为娼的律条。规定:“妇人应配,则以妻窑务或军营致远务卒之无家者,著为法。”但实际上妓女的主要来源是人身买卖,南宋时就出现了专门做娼妓买卖的“牙侩”。

从宋朝开始,青楼中有了“评花榜”的活动,即根据妓女的艺、色,评定其级别,并分别题词赠诗,张榜公布。郑重其事,场面隆重,比今天的选美还要热闹。今天的追星族不也热衷于给星星们打分吗?

元朝的青楼业仍然十分兴盛,但所受的歧视和压迫却大大加深。政府规定妓女一般不能嫁给官员,而且穿的衣服也要朴素,出门还不许乘车骑马。

但是,事物的规律往往是越禁越不止。明代就严禁官吏宿娼,违者严肃处理,结果青楼业却空前繁荣。法律规定“官吏宿娼,罪亚杀人一等”,但法律对中国的官员来说,实在不过是纸老虎。明朝还严禁“买良为娼”,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姑娘被换成了金钱。

明朝时,逛妓院已经成了一门很系统的学问。花榜评选盛于前代。如有个叫潘之恒的把红名妓女分为四类:一曰品,典型胜;二_韵,丰仪胜s三曰才,调度胜;四曰色,颖秀胜。明朝还出现了一部《嫖经》,可称是青楼知识大全。一种事物到了被研究得很精细的程度之时,也就预示着它即将越过顶峰,开始走下坡路了。

清朝一开始延续明朝的做法,取缔卖淫嫖娼,废除官妓,严禁买良为娼。铁腕天子雍正还颁布过“除贱为良”的重大国策,把一些世代为娼的“贱民”恢复为良民,“令下之日,人皆流涕”,深受人们赞扬。但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道是无晴却有晴„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对青楼的需要,青楼所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还在,那么青楼是根本不会灭绝的。官妓被取缔,于是私妓便以更大的规模兴盛起来。正像今日取消了按摩女,便出现了大量的导游女一样。太平天国也曾最严厉地取缔过青楼,“当娼者,合家剿洗”,“明知故犯者,斩首不留”。结果,太平军占领的南京、扬州、苏州等地的青楼虽一时不见了,但妓女们却都跑到上海滩,使上海的青楼业飞速发展。到1864年前后,上海的租界有五十万人口,而青楼巳达到六百六十八家。这直接促成了上海日后成为狭邪小说和海派小说的大本营。

从青楼的发展变迁,可以十分形象地看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一部青楼流变史,浓缩着整个一部中国文化史。西方哲人云:你若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最好的办法是看他们如何看待女人。那么,是不是可以这说:你若想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最好的方法是看那时的人们如何对待青楼。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辨得失;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以青楼为镜,可以知雅俗。

眼看他起朱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

——孔尚任《桃花扇》

青楼发展到明末清初之际,呈现出空前绝后的繁华,好似早巳熟透的瓜果梨桃,红得发紫,香得腻人,再过一段就要开始走向腐烂了。此后青楼仍延续了二三百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英明伟大的共产党才一举铲除了这一社会毒瘤。

在青楼的“晚年”岁月里,它虽也有过几度回光返照的灿烂,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腐朽,越来越粗俗。中华民族不知不觉间由世界头号强国沦落成被列强蚕食鲸吞的一块大肥肉,民族危机日重,社会问题丛生,内外交困,上下离心。一个这样的民族,哪有闲情逸致去欣赏丝竹管弦中的风雅呢?青楼越来越成为仅仅是寻欢作乐、发泄兽欲的场所。整个国家恰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青楼里的一片醉生梦死又能维持多久?“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连亚洲首屈一指的北洋水师都被倭寇转眼间打得“樯橹灰飞烟灭”。全军覆没,小小的青楼又能禁得起几番风雨呢?

国势的倾颓,连带着青楼的衰退。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冲击,也使青楼的性质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表面上仍门庭若市,事实上却已釜底抽薪。原来的青楼妓女,生活在士大夫的文化圈内,她们的情趣修养、服饰仪态、审美眼光、善恶标准,都与士大夫基本保持一致。而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本来就具有唯利是图性质的青楼更加呈现出金钱至上的色彩。大量的商贾小贩涌人青楼,他们无心去欣赏什么高雅的艺术,只爱听点“够味儿”的小曲,奔劳紧张的生活使他们急于满足那些低层次的欲望。既然顾客的要求发生了转变,青楼的服务重点当然也要随之转移。面对人数越来越多的文化水平低下者,青楼只能以降低质量来满足数量。青楼的艺术一味追求通俗化、大众化,结果不但葬送了艺术,也葬送了青楼。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孔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