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小史(24)

2025-10-10 评论

饥荒终于过去了。几顿饱餐竟然让我们觉得很不好意思。

年轻的生命永远是不可理解的奇迹。明明面黄肌瘦地饿了好几年,一旦得到浇灌,立即变得神采奕奕。女同学本来已经长大,现在营养刚刚跟上,便亭亭玉立地成了天然美女,走到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都毫不逊色。男同学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浑身爆发出一种青春豪情,学着男子汉的沉稳步伐天天讨论着天文地理,深信自己的学识一定不会低于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同龄人。

毕业时我们拿过学校发下来的报考大学目录,一页页翻完,再看背面还有没有,只嫌“够得上自己水平的大学”太少。当时的中国和世界,都互相关闭着。

我和两位最要好的同学相约,三人以抽签分工,分别考全国最难考的理科、医科和文科高校,目的是二十年后再聚,就能知道世界的全部了。

我不幸抽到文科,那年全国最难考的文科高校是上海戏剧学院。抽到理科的那位同学考的是清华大学,抽到医科的那位同学考的是第二军医大学,也都是当时最难考的。

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课堂上,紧坐在我边上的同学叫李小林,著名作家巴金的女儿。但当时巴金的日子已经不太好过,班主任盛钟健老师轻声地告诉我,巴金在一九六二年五月的一次会议上公开揭露,中国作家处于提心吊胆之中,不可能创作出像样的作品,主要是因为有一群“到处乱打棍子、乱扣帽子”的所谓“批判专家”。他指的是张春桥和姚文元,但当时这两个人正受到上海最高领导柯庆施的信任。巴金的发言连美联社也报道了,他的命运可想而知。

这也算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一课。我终于知道天下有一种人,专以批判他人为生,把自己打扮得好像在与强大的黑暗势力斗争,其实真正拥有权力背景的恰恰是他们。因此,他们是恃强凌弱的“伪斗士”。

我再一次问盛钟健老师:“巴金的发言是在一九六二年五月?”

盛老师说:“对。”

这正是饥荒最严重的日子。我的叔叔就在那时揭露了饥荒的真相。

巴金先生,在同样的年月揭露了“文化饥荒”。

我当时就想,这就是勇敢和崇高。

这年我刚满十七岁,不知道天下的很多勇敢和崇高都面临着风暴。

一 大民主

人生中,会有这一天。

就像一队人长途赶路。在这天之前,你是一个被牵着走的人,跟在后面的人;在这天之后,你变成了一个搀扶别人的人,走在头里的人。

这是一个“成人礼”,却没有预告。

我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爸爸让我牵住了全家人的手。但抬头一看,前面的路没了。

那是一九六六年八月的一天傍晚,夕阳凄艳,十分炎热,我从学校回家。

爸爸小心地看着我,目光有点躲闪,嘴角有点笑意。好像做错了事,又好像要说他没有做,却不知如何解释。这神情,使我和他的关系突然产生了逆转。

爸爸扫了我一眼。对祖母说:“阿坚揭发了我。”

“阿坚?”祖母问,“他揭发你什么?”

爸爸支支吾吾地说,吴阿坚揭发的是历史问题。说是共产党刚刚解放上海的几天之后,有一个人在路边拿出小本子写了一句反共的话给大家看,爸爸看了,却没有把那个人扭送到公安局。

爸爸说,阿坚已经把这个揭发写成大字报贴了出来。

祖母立即问:“照阿坚的说法,他自己也看到了,为什么不扭送?”

爸爸苦笑一下,说:“这是每次政治运动的规则:他一揭发我,自己就安全了。”

“这个黑良心,还是眼红我家。”祖母说,“你先定下心,看他怎么闹。”

“没法定心了。”爸爸说,“一人揭发,大家跟上。所有的老朋友都争着划清界限,大字报已经贴了一大堆。”

“老朋友?揭发什么?”祖母问。

爸爸突然语塞,低下了头。

祖母看了我一眼,轻声问爸爸:“是不是真有什么把柄?”

“没,没有!”爸爸连忙辩解。他以最快的速度扫了一眼妈妈,说:“也有大字报说我岳父是地主,是赌徒,还把大姐的公公判刑的事连在一起了。”

妈妈皱起了眉头。祖母的眼光立即从妈妈脸上移开,紧接着爸爸的话头问:“他们有没有揭发你父亲抽鸦片?”她要把话题从朱家挪回余家。

“那还没有,恐怕快了,阿坚一定会揭发。”爸爸说。

“他揭发?那鸦片是在哪里抽的?鸦片馆是谁开的?你也该反过来揭发他!”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