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以泰山为实例,看中国人的山思想、生与长生思想、死与地狱思想,以及道教思想与佛教思想的竞争,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组合。我写这篇《有眼识泰山》,就是给这种组合做一个示范。用它来告诉中国人,要怎样追踪自己的思想,要怎样读活书、写活文章。只有用这种方式去读书得问,寻根追源,我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1984年4月29夜
注释
《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泰水在宋朝就有这种称呼了,见《称谓录》。但已不知出自何书,见《归田录》。
其中最出名的是《鲁颂·宫》中的“泰山严严,鲁邦所詹”和《大雅》中的《嵩高》等诗。
《法言》中有“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崺也”的话,也是套孔子的言论。
《礼记·檀弓》等。
《博物志》据《孝经援神契》说:
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
《太平广记》据《列异传》说:
临淄蔡支者,为县吏,曾奉书谒太守,忽迷路,至岱宗山下,见如城郭,遂入致书。见一官,仪卫甚严,具如太守……付一书,谓曰:“掾为我致此书与外孙也。”吏答曰:“明府外孙为谁?”答曰:“吾太山神也;外孙,天帝也。”掾出门,乘马斫之,有顷,忽达天帝座太微宫殿,左右侍臣俱如天子。支致书讫……帝曰:“君妻卒经几年矣?”支曰:“三年。”帝曰:“君欲见之否?”支曰:“恩唯天帝。”帝即命户曹尚书敕司命,辍蔡支妇籍于生录中,遂命与支相随而去。乃苏,归家,因发妻冢,视其形骸,果有生验。须臾起坐,语遂如旧。
“霍泰山”神在战国时属河南嵩山系的神,为赵国、晋国等所信奉。《史记·赵世家》:“赵夙为将伐霍,霍公求犇齐。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又《秦本纪》:“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使殷纣。周武王之伐纣……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作石棉于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天赐石棺,以光华其族)。’”《水经注》:“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
古代国中名山大川叫“望”,祭它们是遥望而祭,也叫作“望”。但不属于自己地盘的山川,就不肯望。《左传》记楚昭王生病,卜者说是河神为祟,该去祭。但楚昭王不肯,他说河不是我们的望,河神管不着我。可见当时的山川是地区性的,还没被泰山通吃。
《元始上真众仙记》说:“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
《孝经钩命决》说:“尧梦乘青龙上泰山。”
《史记·封禅书》说:“齐人丁公……曰: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无风雨,遂上封矣。”
后汉应劭《风俗通义》说:“东方泰山……尊曰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罗振玉《辽居杂著》汉两京以来镜铭集录。
赵翼《陔余丛考》中“泰山治鬼”条下说:“东岳主发生,乃世间相传,多治死者,宜胡应麟之疑也。”
顾炎武《日知录》“泰山治鬼”一条说:
自哀平之际而谶纬之书出,然后有如遁甲板山图所云: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泰山主死。《博物志》所云: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主召人魂魄,知生命之长短者。其见于史者,则《后汉书·方术传》: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乌桓传》: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三国志·管辖传》:谓其弟辰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而古辞《怨诗行》云: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录。人闲乐未央,忽然归东岳。陈思王《驱车篇》云:魂神所系属,逝者感斯征。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云: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应璩《百一诗》云: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然则鬼论之兴,其在东京之世乎?
《史记·封禅书》。
《搜神记》:“胡母班死,往见泰山府君为之致书于河伯。”《北史·段晖传》:“有童子与晖同学二年。将去,谓晖曰:‘吾泰山府君子,奉敕游学,今将归。’言终,腾虚而去。”《夷坚志》:“孙黑、石倪、徐楷,相继为泰山府君。”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