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6日病中写完
注释
董仲舒(公元前176—前104),号桂岩子,河北冀县人,是汉武帝时代的博士。他上课时候要“下帷讲诵”,他的学生甚至要“传此见次相授业”(间接教来教去),“或莫见其面”。早年时候,他的专心,可以“三年不窥园”;晚年时候,他“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述为事”,很受人尊敬。
“三纲”之说是董仲舒提出来的,原意是君臣、父子、夫妇各尽其分,后来由《纬书含文嘉》和《白虎通》演绎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大教条,董仲舒变成了始作俑者。
《史记》原文是:“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这些话,到了《汉书·司马迁传》里,就被窜改为“太史公曰:余闻之董生:‘周道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时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其中“贬天子”的字眼竟不见了。知识分子与虎谋皮,下场一至于此!
“孤寒”在中国语文中,原始的意义是身世寒微。《世说新语·言语》记“陶公疾笃”,注引王隐《晋书》载陶侃临终表说:“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过蒙先朝历世异恩,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俱见《九家旧晋书辑本》)《晋书·陶侃传》也收了这一临终表,但有异文,内容是:“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过蒙圣朝历世殊恩、陛下睿鉴,宠灵弥泰。有始必终,自古而然。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另在《晋书·陈颢传》中,也有“显以孤寒,数有奏议。朝士多恶之,出除谯郡太守”的话。《旧五代史·冯道传》中,也有“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的话。可见“孤寒”一词,在中国语文中是一个用法。
这一用法,在《墨客挥犀》中,有了有趣的发展。《墨客挥犀》记张昪(杲卿)——
为御史,数上章论两府,仁庙因谓曰:“卿本孤寒,何为屡言近臣?”公奏曰:“臣安得谓之孤寒?臣自布衣致身禁近,曳朱腰金。如陛下乃孤寒也。”帝曰:“何为孤寒?”曰:“陛下内无贤相,外无名将,孤立朝廷之上,此所以孤寒也。”帝喜而优容之。
可见“孤寒”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身世寒微的层次。这位张御史迹近开玩笑似的说他并不“孤寒”,相反的,真正“孤寒”的乃是你宋仁宗自己。因为你“孤立朝廷之上,此所以孤寒也”。《宋史·张昪传》就孤立一点,写得更详细:
至和二年(1055),召兼侍读,拜御史中丞。刘沆在相位,以御史范师道、赵抃尝攻其恶,阴欲出之。昪曰:“天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上章力争之,沆竟罢去。帝见昪指切时事无所避,谓曰:“卿孤立,乃能如是。”对曰:“臣仰托圣主,致位侍从,是为不孤。今陛下之臣,持禄养望者多,而赤心谋国者少,窃以为如陛下乃孤立尔。”帝为之感动。
我曾写《不怕孤立,才有独立》。其实,真正站在真理正道一边的人,他在心灵上并不孤立。在宋仁宗眼中“卿孤立,乃能如是”的人,其实是心灵上的得道多助者,只是道在助他而不一定是人在助他而已。
1988年11月10日
明朝的亡国之君是崇祯皇帝(1610—1644),他叫朱由检,安徽凤阳人。他死后,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就是明思宗。
崇祯皇帝即位的时候,首先整肃情治人员,引起大家叫好。但是他整肃情治人员的目的,乃在建立他自己的新情治网而已,并不是不搞特务政治。
因为搞特务政治,所以政局总是鸡飞狗跳,自不消说。崇祯皇帝为人猜忌有余,能力不足,治起国来,整天走马换将,文武大吏个个是“门神”。为什么是“门神”呢?这是有典故的。崇祯皇帝要王洽做兵部尚书,王洽长得相貌堂堂,崇祯皇帝私语说:“好似门神。”门神都是一年一换的,表示你小子做不久。其实一年一换还是好的呢!崇祯做了十七年的皇上,可是宰相换了五十个!(宋朝开国起一百三十年间,宰相也不过五十一个!)他老兄实在不会用人。不仅如此,他还在亡国前夜写条子,表示“文臣个个可杀”。他恨他的手下,他说他非亡国之君,但是手下是亡国之臣。但是,亡国之臣是谁任命的?舍亡国之君外,谁又有权干此好事哉?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