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就比儒家彻底得多、进步得多。道家相信形骸和灵魂是两分的,灵魂的存在,无须倚靠形骸的具象。《庄子》里写庄子将死,弟子想厚葬他,他就反对。得庄子真传的汉朝人杨王孙,遗命死后“臝(音裸)葬”(裸葬)。《汉书》里收有他的理论,说:
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之言归也。其尸决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鬲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千载之后,棺椁朽腐,乃得归土,就其真宅,繇是言之,焉用久客?
杨王孙认为,既然形骸保留不住,迟早与土壤归一,又何必老是用厚葬的方法努力延迟,不让它速朽呢?又何必让形骸长久做客于外呢?因此他要“吾是以臝葬,将以矫世也”。
这种思想,充分道出了形骸和精神在人死后是两分的。灵魂脱离了形骸以后,属于天了,本身成为独立的抽象;形骸则归于尘土。这种看法,儒家显然是不赞成的。但儒家也无法把“立尸”永远立下去,因为技术上,一个家庭,总无法由活人长年扮死人,所以丧事办完了,把死人厚葬后,也就不再深究下去了。所以,儒家的不死观念,也就不如道家的生动活泼。
后来儒家发明出盖庙立祠的方法,用塑像——崇拜偶像——的方法,以“见亲之形象”,以供心有“所系”。于是,从孔庙的塑像到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塑像,就成了这种不死形象的代用品。后来,堕落的道家也糊里糊涂地同儒家混同,也搞起塑像来了。这就好像基督教也搞起玛利亚的塑像似的,从宗教抽象信仰的水平上看,这种崇拜偶像,也就未免太低端了。
1983年稿
注释
徐中舒《金文嘏辞释例》。
《诗经》。
《书经》。
黄耇就是黄头发。《仪礼》有“黄发台背”“黄发儿齿”等话。《诗经》有“遐不黄耇”“以祈黄耇”“黄耇台背”“黄耇无疆”等话。
《左传》。
《淮南子》。嫦娥本该叫姮娥,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就叫嫦娥了。
《庄子》:“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照《太平御览》引汉东园私记的话,说:“亡人以黄金塞九窍,则尸终不朽。”“以云母壅尸,则亡人不朽。”
杨王孙还说:“且夫死者终身之化,而物之归者也。归者得至,化者得变,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声,迺合道情。夫饰外以华众,厚葬以鬲真,使归者不得至,化者不得变,是使物各失其所也。”这又明显道出,厚葬是违反自然的化合与还原(归)了。
喊“万岁”本是中国老百姓表示开心的一种习惯。战国时候,冯谖替孟尝君向老百姓收债。见了老百姓,他竟把债权凭证一把火烧掉。老百姓开心了,就大喊“万岁”。其他像蔺相如奉璧到秦国的时候,大家就喊“万岁”;田单伪约降燕国的时候,大家就喊“万岁”;纪信骗项羽说刘邦投降的时候,大家就喊“万岁”;项羽把刘邦爸爸老婆送回的时候,大家就喊“万岁”;陆贾送上建国方略(《新语》)的时候,大家就喊“万岁”。林纾《畏庐琐记》中有“万岁”一条,里面说:
或问余曰:“民国立后,无论何地、何人、何事,苟致祝词,必呼‘万岁’。然专制之国,则专属之皇帝,庶人不能冒称,何也?”余曰:“此所以成为专制也!‘万岁’二字,特古人庆贺之词。《韩非子》:巫觋之祝人曰:使君‘千秋万岁’之声聒耳。《冯异传》:时军乏食,赵臣将兵来助,并送缣谷。军中皆呼:‘万岁!’《马援传》:援封侯,掾史皆呼:‘万岁!’《耿恭传》:恭为匈奴所围,绝水,凿井拜,新泉涌出。众皆称:‘万岁!’《李固传》:固蒙赦出狱,京师市里皆称:‘万岁!’《晋书》:张祚淫虐,张琚杀之,国人皆呼:‘万岁!’《唐书》:郭子仪执酒与回纥誓曰:‘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万岁!两个将相亦万岁!’观此则‘万岁’二字,不专为皇帝祝词,原可通称,民国之用此,盖复古也。”
林琴南这里说“‘万岁’二字,特古人庆贺之词”,是对的。“万岁”本来是中国老百姓喊自己的。老百姓说应酬话,有一些用“万”开头的词,像“万福”“万幸”等。“万岁”也是其中之一,多在喝酒庆祝时候用。后来这两个字太好了,被统治者皇上看中了,于是麻烦来了。顾炎武《日知录》中“人臣称万岁”条下,有这样的考证: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李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