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我还要等一等,等互联网再发展得好一点,看情况吧。也许,后来我可能不写小说了,我现在觉得拍电影和写中篇是一回事,信息量和篇幅都差不多,而且现在我觉得文字有很大的局限,简体字简化画面,是残缺的信息。我相信日后人与人交流完全可以依靠画面,接受的信息更全面,是叫全息吗?
文字简化信息简化到最后必然剩下一概念,概念经过串联经过公证就会形成公共价值观,就会形成反对一个概念就是反公共——本来没多大事。
我当然认为所有写小说的作家都有资格做导演。小说多具体呀,每一个细节,都要想到还不能和人重样儿,重了就算抄袭。跟拿嘴盖一座楼差不多。导演都没这个本事,我不是挤兑他们。我见过的,能完全独立想象一部电影细节的只有一个姜文。大部分导演的想象是靠编剧提供,靠编剧激发,再由摄影美术道具一项项做实。导演是所有艺术门类中最不真实的人,他就是一个总汇,是一个整合资源的人,设计打法的人,相当于部队打仗时的参谋长。司令是野心和金钱。参谋长臭点,司令坚决,士兵英勇,仗还是能打的。
孙:我认识的导演少,没见过他们拍戏,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一想到拍戏得捎上那么多人、事、东西,先就想躺下了。当导演先得身体好。
王:日本管导演叫监督,监督大家干活,我觉得挺准确的。在好莱坞,钱、最终剪接权都被制片人拿在手里,导演无非就是现场工头,相当于造房子时的施工监理。所以你只要了解这个流程,有各方面信任,就可以干这个事情。
现在大家不敢干,是对这个行业不了解,以为很深,没一个创作行当带这么多帮手的,活都让人家干,自己蹲一边光点头摇头说对不对。噢,听说画画的卖钱了也有这么干的,叫导画。我还准备导音呢。所有摄影美术其实是提供技术支持的人。这个行业专业化以后,不分是谁,他们现在也不分是谁,无论你想没想明白,只要你按时付钱。
有了技术支持,再省了中间费用,拍一个自己日常生活电影,然后在网上传播,我觉得真花不了多少钱。剩下的就是演员钱。这也是我们常问自己的:你是花五百万请一个明星演,还是花五百万砸一个新人出来,哪个合适?一个电影的成功除了当年票房,更成功的是捧出一个人,随便一个电视剧一线小腕儿只要不心疼自个儿什么戏都上什么广告都接,一年挣千万玩似的。要不现在重点戏用新人出品公司必须跟你签经纪。
每个人都有权利也有可能,也表达得起自己的生活了,那时候,就逼得艺术家彻底平民了。估计将来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拍一个电影,就像过去每个人青春期都写歌词一样。拍下来,自然有人好有人不好,不好的就淘汰了。咱们是文字接文字很熟,画面接画面不熟,咱们也试一下,接得好,就留下,接得不好,那就拉个洋片,我觉得相当多的导演是拉洋片的。
孙:没准我下回得一机会也拉一次。圆梦。
王:其实电影不是梦,也是日常生活画面的截取和重拾,再奇幻再未来也是建立在人情和现实生活逻辑上的。说梦只不过是夸大其辞给自己吹牛逼。我没见过一部电影不是人类生活投射,动物也全拟人了。谁有什么想象力啊?咱都别给自己吹牛逼。
孙:其实是观看别人的生活。
王:《星球大战》、《指环王》,还不是孩子气的天真神话?坏人那么好灭?正义那么好实现?当然电脑特技人员仍然可以高度敬业,怀揣一颗童心,定期制造出视觉奇观让孩子们过一个快乐的暑假。
这种婴儿食品我觉得中国也有特别好的,孙悟空大闹天宫,《西游记》一路上妖妖道道,孙悟空的性格多小孩啊,特别适合小孩子看,学点反大人。
给小孩吃最甜的,看最甜的,惯着他,中学毕业,想赖着不长大也不可能了。到时可以看一点粗糙的,黑白不那么分明的,你不看,现实也要摁着你看。世间往往正义是最大的邪恶,这个小孩子怎么理解?
去年忘了哪一期,看到《三联生活周刊》上面一个稿子,谈到美国新兴了一个行业,有一帮子导演专门在做电子游戏,这个游戏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电脑合成人物打枪打炮涉险过关的机械过程,而是讲故事,由真人演员出形象,尽管依旧以动作为主,但同时也不偏废人物性格、心理发展,一句话:更人性化了——至少跟动作电影一个做法了。这文章举了布鲁斯·威利斯的《第五元素》为例,说这就是游戏和电影同时制作的,这次,电影屈尊为游戏的副产品。文章强调了这种因果关系倒置的革命性,这意味着一种新的视听艺术——声色娱乐方式的出现。在洛杉矶,已经有了一个完全独立在好莱坞之外的生产体系,除了导演和电脑工程师,还有编剧,专门为人性化游戏创作、改编剧本的编剧。这些人称他们将“最终取代好莱坞”。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