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呆板的面孔一言不发,六颗死鱼般的眼珠不眨眼地盯着他。盯得他很不自在,好像他一个人出了监狱是背叛了他们,陡然,他想起来这三个人早已死了,在他出狱之前,他们还没有等到平反“冤假错案”就已经死在监狱里了。然而他一点也不觉得可怕,反而松了口气,不仅消除了负疚感,还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欣慰,仿佛跟他们在一起心里才感到踏实,他原本就应该属于监狱,监狱就是他的家。
死者不用语言发问,每张阴沉的脸都像团团青烟似地飘浮袅绕,最后渐渐凝成一个个问号。他知道他们想问的事情太多,一大堆问题是不能用语言一一表达的,只好用一个简洁的符号来概括了。那么最好的回答就是让他们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一番,于是这次他用了更形象直观的现代科技手段,他将眼镜摘下来交给他们。眼镜的镜片刹那间就变成了两张镭射影碟。这副眼镜他已经戴了十几年,所以镭射影碟上面就记录了十几年来他的所见所闻。
死鬼将眼镜架在鼻梁上,抬起头就着光线看了一遍,他们不是看镜片外的风景而是看镜片本身,看过镜片的鬼脸都一个个慢慢地拉长,并流出了黑色的眼泪蜿蜒到下颏上。这样,一个个问号又都变成了惊叹号。
其中一个犯人甚至哭出声来,并抬起一双白胖的肥手掩着乌云般的面孔(那双手他好似在什么博物馆见过,是泡在一个福尔马林瓶子里的)。这个犯人呜咽地哭道:
“这一切让我太失望了!真糟蹋了我革命的理想!”这个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定罪为“叛徒”的犯人原本是一个局级干部,1937年的老党员(他耳边同时响起这位局级老干部在劳改时给他的忠告:“监狱是发扬革命传统最好的地方。”),他曾提醒这位难友:“现在你呆的不是国民党的监狱而是共产党的监狱,这怎么说?”“叛徒”昂然回答:“哪个监狱都一样考验人!我坐过国民党的监狱、日本鬼子的监狱,今天坐自己的监狱就等于自己把自己关起来,这则是更大的考验。”劳改时“叛徒”不停地写交代写检查,把很多战友都说成是“叛徒”,同时不断虔诚地悔悟,将牢房当成修行的禅房。他也是在1978年平反的,人虽然死在监狱里,但最终还是恢复了名誉。这时,“叛徒”的面孔乌云翻滚,表现了极大的愤慨。
“不错,现在你们的世界物质财富的确很多,可是哪里还有一点点平等?哪里还有社会主义?!你们不知道,在一个没有富人的社会里就不会有穷人。现在你们制造了这么多富人出来,所以就会有这么多穷人!消灭贫困最简单最彻底最革命的办法,就是消灭富裕!这是我劳改的十年中得出的最大心得,我真心实意地做了自我检讨,最终才认识到伟大领袖方针路线政策的光荣正确伟大,才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革命就是消灭富裕,把旧世界扫得精光!消灭了富裕就消灭了贫穷,这就是革命的辩证法。新世界就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世界,大家都一样穷就等于大家都一样富!军事共产主义社会才是最容易管理最稳定的社会;没有富裕也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江山才能万万年,现在你们搞了这么多污七八糟的物质建设,你们让人们富起来,还喊什么‘共同富裕’的口号,狗屁!‘共同富裕’实际上就是共同贫穷!而让人穷容易让人富却难。你们不知道人一有了钱就会有资产阶级思想,就拼命想更富更富,从此天下就多事了,而资产阶级思想其实就是思想空虚,就是没有思想!人没有思想就和野兽没有区别。我在你的眼镜里没有看到别的什么,只看见一群野兽!你等着吧,玩火者必自焚!你们将自食其果的!……”
他汗毛凛凛地静听“叛徒”的指责,全身发冷。“叛徒”大义俨然,怎么会是“叛徒”?所以他完全应该平反。但“叛徒”却反对建设一个将他平反的社会,情愿在把他当成敌人的社会里坐牢。
另一个老难友是大学的哲学讲师,仔细地看了镭射影碟后,脸上泛起一层沼泽地上常见的那种白色雾气,于是他的黑脸也就更像一团沼泽地里的烂泥了。哲学讲师嘲骂他道:
“怪不得你会发财!原来你把你的那点小发明算作是你自己的,还有什么知识产权!你忘了你的知识是哪里来的,还不是人民给的!是人民供你上大学的,没有人民你个人便一事无成!即使有什么知识产权也应该是人民所有的产权,国家所有的产权!你发明的那什么‘清洁保护剂’难道不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你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过河拆桥,你忘恩负义,盗窃劳动人民的荣誉和财产!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你才是最没有知识的人,还配拥有什么知识产权!像我,过去在大学里编了多少本哲学讲义,都没敢署自己的名字,一律用的是教研室集体署名。因为我认识到编一本讲义不但有前人的智慧,前人的知识,还有教研室同志们集体的劳动,还有打字员,还有印刷工人同志的劳动,甚至还有造纸工人同志的劳动,照你这样成天伸手向社会要知识产权,马克思的知识产权呢?恩格斯的知识产权呢?列宁斯大林的知识产权呢?他们哪一个不是无私地将自己的哲学思想无偿地贡献给了无产阶级!你真恬不知耻!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创造都应属于社会,个人永远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我像你一样也有知识产权,我现在也成了万元户了。文化大革命前我就为国家写了二十多本书,因为都算作是大学的教材,我自己一个钱都没拿。呜呜……”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贤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