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六(113)

2025-10-10 评论

  按汉语普通话规范,“吗”作为代词时读作má,如“下午干吗?”,而四川方言一般说“下午干啥子?”,用“啥子”作代词;普通话“吗”作为语助词时读作ma,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提出问题,如“来了吗?”“吃了吗?”等等;有时也可表反诘的语气,如“你这不是在说我吗?”

  “嘛”在汉语规范普通话中也读ma,作为语助词,表示道理显而易见,如“别灰心,这是第一次嘛!”在规范的汉语字典里,“吗”“嘛”二字读音没有区别,都用拼音符号标为ma。

  但在四川方音中,疑问句、反诘语气和表示道理显而易见的语助词时,一般都用“嘛”,读轻声,加强了语气却一带而过。如用四声表示,“嘛”应近于第二声,与标准普通话的“吗”(máma)有细微区别。

  在上海文艺出版社09年第1版的《一亿六(113)》中,按四川方音“吗”、“嘛”二者应有区别的许多地方,编辑都以标准普通话处理了。如书中“老头是你啥子人吗?”一句应为“老头是你啥子人嘛?”;再如“这个‘见红’跟牌桌上赢钱有啥子关系吗?二者有啥子联系吗?”、“你啷个搞起的吗?啥子‘损害了她的名誉’吗?你做了些啥子吗?”、“我有啥子病吗?”、“啷个了吗?啷个了吗?”等句中的“吗”全都应为“嘛”。

  诸如此类将“嘛”改为“吗”有数十近百处之多。确实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费心费力,但这改“正”,却失去了四川方音的特色,而且使语句读起来很别扭,既不像普通话又不像四川话。因为,如用普通话来说,要用“吗”就不能与“啥子”“啷个”搭配,前面的“啥子”“啷个”都要改成“什么”和“怎么”。敬请读者读到“吗”和“嘛”处,留意这种细小的区别。

  二、书中“几天几夜不回家”一句应为“几天几天不回家”。四川话的“几天几天不回家”意思是经常性的“几天几夜不回家”,带有强化埋怨的语气。如按普通话处理为“几天几夜不回家”,只是在一定时间内的“几天几夜不回家”。四川话与普通话的细微区别即在于此。四川人李小林主编能理解,照此发表,外省人的编辑按普通话标准将这话改得“正确”了,却改变了意思。

  三、作者在本书开始即申明小说中的人名、机构名是虚构的,以免有人对号入座。书中的“美林”“摩根”两大美国金融机构,作者原稿是“梅林”“摩根斯达利”,就是要避免与两个现实中的美国金融实体名相撞。《收获》印的是“梅林”和“摩石”。可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中,却将作者虚构的美国两大金融机构名称改成现在通用的“正确”译名,即媒体上常见的“美林”“摩根”。如果美国这两大金融机构的亚洲区主管真的跑来找我理论,会给我带来很大麻烦。

  四、书中的“¥”应为“¥”,“¥”下是两横,为人民币的专用符号。这个符号,《收获》2009年第1期的处理是对的。

  五、这部《一亿六(113)》和作者以前发表的小说一样,甫发表即引起争议,还招来一些詬病。“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本想一如既往地不说什么话,但作者在写这部小说时体验到一种特殊的创作过程,是作者创作生涯中最特殊的一个“案例”,值得一谈。作者正在写一篇创作这部小说的经过的博客,近期会上网请教网友。

  张贤亮2009年3月15日(正文完。)

  本书叙述的是中国未来一位伟大的杰出人物是怎样形成胚胎的。到本书结尾,这位伟大的杰出人物还未诞生,只不过在母体里受孕了而已,所以,本书可以看作是他的前传。
  四十多年后,即到二○五○年左右,全世界每个人都会知道这位中国伟大的杰出人物。但是,目前他的父母亲戚与他们的朋友情人等等,绝大多数不仅健在,有的还很年轻。为了本书中提到的所有人的生活在当前不受干扰,因而作者尽可能不写出他们的真实名字。为了叙述方便,有的地方必须要有人的姓名及机构名称作为符号,作者就随意起个姓名名称。如果今天现实中有人的姓名与机构名称与作者随意起的姓名名称雷同,纯属偶然,务请不要对号入座。
  天机不可泄漏。作者在此只能略微透露两点:
  一、这位在中国未来历史上将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姓陆,子随父姓,他的父亲当然也姓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张贤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