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125)

2025-10-10 评论

    姚太太从医院出来,虽然知觉已经回复,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神识也不像原先灵敏了。大家认为留得性命,已是大幸,最好也只是个长病人了。姚太太北京没有什么亲人,有个庶出的妹妹嫁在天津,家境并不宽裕,和姚家很少来往。姚宓的未婚夫大学毕业,正等出国深造。他主张把病人托付给天津的姨妈照管,姚宓和他结了婚一同出国。可是姚宓不但唾弃这个办法,连未婚夫也唾弃了。她自作主张,重价宴请了几位有名的中医大夫,牛黄、犀角、珠粉等昂贵药物不惜工本,还请了最有名的针灸师、按摩师内外兼施,同时诊治。也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姚太太神识复元,口眼也差不多正常了,而且渐渐能一瘸一拐下地行走。可是她们家的四合院连小小的花园终究卖掉了,帐房已经辞走,家里的佣人也先后散去。母女搬进专修社后面的一处空屋去居住。姚宓还在原先的大学里,不当大学生而当了图书馆的一名小职员,薪水补贴家用,雇街坊上一位大娘早来晚归照看病人。好在大院东侧有旁门,出入方便。
    这时抗日战争已经胜利,马任之却一去无踪。专修生已走了一个。社长去世后并无人代理,"专修社"若有若无。王正照旧带领着一两个专修生工作,并派遣他们到各处图书馆和书店去"借书"、"查书"或"买书"。丁宝桂等几位老先生还照常来闲坐聊天,不过车马费不是按月送了。
    北京解放后,马任之立即出现了。不仅出现,还出头露面,当了社长。不过这个社不仅仅专修国学了,社里人员研究中外古今的文学,许多是专象家和有名的学者。
    马任之久闻余楠的大名,井知道他和丁宝桂是先后同学,据丁先生说,这余楠是个神童,没上高中就考取大学,大学毕业就出国留学。马任之对这种天才不大了解,不过听说他没有逃跑,还留在上海。他出于"统战"的原则,不拘一格收罗人材,就托丁宝桂写信邀请。余楠究竟什么时候写了回信,也许王正记得清楚,反正马任之在并不追究,丁宝桂自认健忘,还心虚抱歉呢。
    "那时候社里人才济济。海外归来投奔光明的许彦成和杜丽琳夫妇是英国和美国留学的。在法国居住多年的朱千里是法国文学专家。副社长傅今是俄罗斯文学专家。他的新夫人江滔滔是女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奔流的心》,不久就要脱稿,还有许多解放区来的文艺干部,还有转业军人,还有大学毕业分配到社里来研究文学的男女毕业生。专修社的人员已经从七八人增至七八十人。
    不出半年,专修社的房屋也修葺一新,整片厂房都收来改为研究室和宿舍。马任之夫妇搬出大院,迁入分配给他们的新居。姚太太母女的新居没地方安放这一屋子书,姚宓只拿走了她有用的一小部分。姚宓已调到文学研究社,专管图书。
    "北平国学专修社"的招牌已经卸下,因为全不合用了。社名暂称"文学研究社",不挂牌,因为还未确定名称。

    旧国学专修社的办公室已布置成一间很漂亮的会议室。一九四九年十月中间,文学研究社就在这间会议室举行了成立大会。
    大院里停放着一辆辆小汽车,贵宾陆续到会,最后到了一辆最大最新的车,首长都到了,正待正式开会。
    余楠打算早些到场,可是他却是到会最迟的一个。他特地做了一套蓝布制服,穿上了左照右照,总觉得不顺眼。恰好他女儿从外边赶回来,看见了大惊小怪说:
    "唷,爸爸,你活像猪八戒变的黄胖和尚了!"
    余楠的说:"和尚穿制服吗?"
    宛英说,她熨的新西装挂在衣架上呢,领带也熨了。
    余楠发狠说,这套西装太新,他不想穿西装,尤其不要新熨的。
    余楠的女儿单名一个"照"字。她已经进了本市的中学,走读。这时她出了门忙又赶回来的。她解释说:
    "我刚出去,看见标准美人去开会。她穿的是西装。不识货的看着很朴素,藏蓝的裙子,白色长袖的上衣,披一件毛茸茸的灰色短毛衣,那衣料和剪裁可讲究,可漂亮呢!我忙着回来看看爸爸怎么打扮。"她说完没头没脑地急忙走了。
    "标准美人"是回国投奔光明的许彦成夫人杜丽琳,据说她原是什么大学的校花,绰号"标准美人"。她是余楠目前最倾慕的人。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