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战争(125)

2025-10-10 评论

    尽管他在嘴上很硬,所谓最大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可是扪心自问,他的心灵比考夫特更自由吗?难说。回想在国内下部队,几乎所到之处,师团主官们都流露出那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个词几乎是每个师团主官都时时刻刻挂在嘴上落实在行动上的,干吗要如履薄冰呢?到底谁是冰?谁把冰弄得这么薄?一支作战部队,提高战斗力是首要的任务,决定个人命运的,只能是战斗力标准,这应该是很明白的事情,甚至是可以量化的事情,是可以用政策衡量的事情,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事情。如果一切规范了,按照标准,按照程序,那还会出现如履薄冰的情况吗?岑立昊想,回国之后,他一定要向唐云际部长汇报这个想法,要为中国的军官解决这个如履薄冰的问题。有薄冰横亘在前,就不可能脚踏实地,就只能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像走钢丝那样摇摆平衡,像绕暗礁那样见风使舵,只要如履薄冰的感觉存在一天,他们的手脚和心灵就会被捆绑一天,战斗力的提高就会耽搁一天。
    考夫特对岑立昊也很关注,尤其是岑立昊单元论文《论现代战争进攻、对峙和防御之转换》,就联合作战指挥以及未来陆战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学术评估委员会十一名专家几乎全部给了最高分这就让考夫特格外重视了。其实在这篇论文里,岑立昊还打了埋伏,为了解决落后军队师旅数字化作战单元的体系支撑,他设想了一个便携式区域载波建设方案,已同国内有关专家交流过,被认可是可操作的。如果这个便携式区域载波网络对接成功,中国的陆军的数字化建设将大大提前。但这个设想岑立昊是不会公开发表的。
    不久,考夫特在他的《历史和未来的结合部》一文里,大量阐述绝不能忽视中国传统兵法对于现代战争的影响,引用了岑立昊的许多观点,考夫特说:倚仗有传统的博大精深的传统的兵法理论就能打赢现代战争是可悲的;倚仗有现代理论和装备而忽视传统兵法对于现代战争的深远影响是可笑的;而把传统的兵法精髓和科学的战争知道原则同现代战争特点加以结合运用则将是十分可怕的。
    从考夫特的身上,岑立昊悟出了一个道理,政治优势也好,经济优势也好,军事优势也好,说到底是一个文化的优势。考夫特所在的国家,独立的时间并不长,谈不上有多少文化积累,看起来这是劣势,但是也恰好是因为他没有多少成固之见,也就少了一些包袱,他没有自己的文化优势,那么你的文化优势就是他的优势,他可以心悦诚服地向你学习,学习的都是你的精华,鄙弃的都是你的糟粕,集众国文化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因此,吃老本是要不得的。
    四
    学年的第二个季度,在完成了主要学科之后,YKT军事学院组织留学生们旅游邻国俄罗斯的圣彼得堡。
    在乘火车去的路上,中国留学生兴致盎然,惊叹俄罗斯辽阔的幅员和人口稀少,火车往往行驶两三个小时见不到人影,只有大片大片的白桦林急速后退,秋天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海洋,于天穹浑然一体。过了小城卡路伽,天空豁然开朗,原野的上空飘荡着鲜艳的蓝色,白云如梦如幻。
    对于俄罗斯,岑立昊从心里并不感到陌生,尽管这是他第一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但是,在他童年和少年时期,对这里就有过心灵的亲近,从《静静的顿河》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从《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唤起过多少梦想啊。他记忆最深的是当年他在范江河教员那里读到过的一篇小说《第四十一个》,一个被誉为神枪手的苏联红军女战士,和一个纳粹俘虏之间的故事,从押送路上最初的敌对,到生死绝地为了生存的相依为命,再到为了各自的信仰而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分道扬镳,直到最后,因为见到了生还的希望而欣喜若狂的俘虏倒在红军女战士热泪滚滚的枪下,成为她的第四十一个目标。那么小的篇幅,却有那么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含量,把人性、情感、欲望和命运同残酷的战争生活结合的那样完美!他记得一位军队作家说过,前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文学是军事文学的养母,他想何止是这样啊,它还是中国军官的奶妈呢。
    这块神奇的土地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苍凉,在这里上演过人类最大规模和最长时间的战争,那些战争风云人物因其卓越的战绩或非凡的战争创举而千秋存名,但这里又诞生了几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也诞生了一群伟大的艺术家,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巴甫洛娃,他们如同璀璨的群星闪耀在人类的夜空上……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徐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