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宇戈迅速成了本军区和驻地省市的新闻人物。紧接着电台和电视台也闻风而动,数十家新闻单位派出得力干将云集彰原市,直奔266团。
前段时间,266团一直处在灰溜溜的状态。洗剑无名高地上钟师长对辛中峄抑扬顿挫地一段调侃,被辛中峄打落门牙吞进肚里了,但是266团在战备W-712演练中溃不成军的事实却向一片阴云一样笼罩在266团官兵的心里。辛中峄的代团长前面的“代”字倒是去掉了,却又恢复了一个“副”字。据业余观察家推论,这个结果就是那次演练误时造成的。本来钟盛英对辛中峄是很器重的,但是在他最希望266团露脸的时候,在辛中峄的手里,266团却给他露了一张不争气的脸。尽管后来导调部一再证实,266团确实是因为严格执行实战标准要求才拖延了时间,但这话不能明着说,明着说了就等于判定导调部制定的标准脱离了实战标准,是不科学的,继而判定过去的演练都没有按照实战标准,横向又连带出兄弟团队也没有按实战标准,一连串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投鼠忌器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既然不能揭开,就只好捂住,既然要前人和今人皆大欢喜,266团就要承担训练无素、组织不力的包袱,如此,辛中峄只好自认倒霉了。
不管业余评论家的推论是否符合逻辑,但辛中峄在此后前程一直不顺当确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虽然两年后也调了正团职,但没有把266团这样一支前锋部队交给他,而是让他当了师里的副参谋长和后勤部长,而且正团一干就是九年,就在师副参谋长、后勤部长和团长这三个位置上来回折腾。
范辰光的“四小金刚工程”计划刚刚开了个头,就被巨大的成功笼罩了。这段时间他忙得昏天黑地,为了接待各路记者,团里成立了一个以新任副政委刘迎建为首、以二营副教导员刘尹波为副、以范辰光等报道组成员为主体的宣传接待小组,钟盛英还专门回到266团,听取了宣传计划和情况汇报,指示要实事求是地把典型宣扬好,要突出266团的特色,要能显示金刚团的优良传统和现实荣誉。这是自从W-712演练之后的三个月内,钟盛英第一次回到266团。
钟盛英亲自过问典型培养和宣传情况,给了范辰光很大的鼓舞,他甚至把钟盛英回到266团,归功于自己。是啊,不是我老范独具匠心周密策划及时报道,哪有什么典型?弄得不好就是事故。现在不仅事故原因无人问津了,就连在W-712演练中266团未能按时遂行任务的话茬都很少有人提到了,那段灰暗的历史在一颗典型之星产生的巨大的光芒照耀下,也变得有了亮度,而且已经有人在报纸上提到,266团在那次演练中确实是按照实战要求,辛中峄和岑立昊的指挥是无可挑剔的,不是他们落后了,而是别人太超前了,超前得可疑。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范辰光不仅捧出了一颗明星,而且为266团的军事素质和指挥才能提供了新的认识,它甚至会改变钟盛英的看法和有些人的命运,连辛中峄和岑立昊都是他的受恩者。
范辰光盘算,随着韩宇戈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随着266团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也随着钟师长的情绪一天天好转,机会就一步一步地成熟了。
范辰光开始发胖了,在希望的阳光的照耀下,连续几个月,疯狂地长肉。
事实正如范辰光判断的那样,当韩宇戈这个典型冉冉升起之后,钟盛英确实对他格外留心了。钟盛英曾经专门把干部科长郑少秋叫了过去,咨询现在的干部政策,郑少秋说,自从八十年代初军委下达文件之后,干部产生一律来源于院校,一直没有松口从士兵中提干。
钟盛英问,“那志愿兵呢,能不能改转?”
郑少秋回答说,“还没见到这方面的精神。”
钟盛英问,“要求什么学历?”
郑少秋回答,“至少大专,而且必须是军队院校正式院校毕业的。”郑少秋一边解释一边纳闷,这些政策师长都是了解的,今天怎么平白无故地复习开了?想必有想法。
果然,钟盛英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一步之差步步差,这范辰光也真是点子底,打仗那一年提干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这小子自作聪明,走后门改档案,也就是个小学改初中,一改就成了弄虚作假,硬是被你们业务部门一锤子敲死。据我所知,这个人其实是上过几天初中的。”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徐贵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