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202)

2025-10-10 评论

  在国内时对这个问题并不敏感,因习以为常而变得熟视无睹。在欧美旅行时更多地看到中华文明的弊病,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前辈学人因感受中华文明在与西方文明交战中的一再败落而考察西方强盛的原因,很自然地对中华文明采取了痛心疾首的批判态度。
  现在看来,我们没有理由因历史悠久而自我原谅或自我夸耀,但与另一些古老文明比一比,总还是自我认识的重要方法。只可惜我们的前辈学人,到这一带来得太少了。
  这一路,我已对同伴们多次说过,是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补了一门中华文化的课程,课程的有些内容,还很触动感清。
  这种情景可以借着一个图像来说明。在印度很多城市的街头,晃荡着一些“神牛”,这些牛不干任何事情,却可以随意去吃一切它们想吃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在店铺,在摊上,还是在路人的篮子里。它们走在马路中心,阻塞了大量车辆,谁也不敢驭赶,只能跟在它们后面。极度的特权造成它们极度的随意,一派神定气闲,完全不理会这个世界,连眼神也是绝对的不负责任。
  对我来说,只有看多了这样的牛,才反过来真正认识了从小就看惯的中国牛,才知道中国牛的眼神里饱含着多少辛劳、服从和温驯。这也就是说,我在印度的大街上,补上了从小误读的那一课。
  同样的道理,我比过去更深刻地理解了我们的祖先。我们从西亚,中亚、南亚一路过来,除了像以色列这样的少数例外,绝大多数农田的耕作情况无法与中国农村相比.要么大片抛荒,要么粗种粗收,也潇良少见到有人在劳动。
  中国的难能可贵,更在于从勤劳耕作出发建立了一整套精神原.则。先秦诸子的伟大贡献,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合力完成’了一系列与此有关的文化选择。例如,务实精神、循环模式,自然节律、中庸之道、宽容胸怀、集权思维、民本意识、乐天情趣、安土倾向等等,.几乎都来自农耕文明.又都伸发出了恒久的普遍意义.成为保证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本规则。这一切是农耕文明的必然产物吗?未必,我们一路看到,很多也是农耕文明的国度并没有这些精神成果。因此还是要深深佩服我们祖先的高明。这中间,作为核心形态的儒家文化更值得研究。不谋求玄深体系,不标榜清高出世,不排斥别种文化,只以一种自然的教化方式,普及实实在在的良好秩序和理性精神。既包含着社会政治原则,又渗透着伦理道德规范,平静而有力地起到了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维护文明的作用。
  这是一种似浅实深、似散实精的文化遗产,难怪在希腊时那位学者对我说,研究西方哲学到一定高度总会转向东方,而研究东方,又总是先被印度哲学吸引,最后在中国哲学中归结。
  中华文明的弱点和弊病当然还应该继续研究、批判和揭示,但此时此刻正是千年之交,干年文明只有它还在延续,说几句好话还不应该吗?
  我的这个反问实有所指,我们学生辈的一些年轻.人,不好好读书,只以否定和嘲笑为职业,一提祖先就愤恨,真该劝他们好好开开眼界,知道中国人并不是一个*****,知道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文明的受惠者并不容易,切莫狂妄骄慢了。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从博克拉返回加德满都,夜宿Everest旅馆

  今天是二十世纪最后一天,也是我们在国外的最后一天。
  车队从加德满都向边境/J’镇樟木进发。
  在车上我想,尼泊尔作为我们国外行程的终点,留给我一个重要话题,一定要在结束前说一说。
  那就是:没有多少文化积累的尼泊尔,没有自己独立文明的尼泊尔,为什么能够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愉快?我们不是在进行文化考察吗了为什么偏偏钟爱这个文化浓度不高的地方?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国外行程结束在巴基斯坦的莫亨朱达罗,或印度的恒河岸边,将会何等沮丧!这个问题,实际是对人类文明的整体责问。而且可以说是世纪的责问。
  世界各国的文明人都喜欢来尼泊尔,不是来寻访古迹,而是来沉浸自然。这里的自然,无论是喜马拉雅山还是原始森林,都比任何一种人类文明要早得多。没想到人类苦苦折腾了几千年,最喜欢的并不是自己的创造物。外来旅行者也喜欢这里的生活气氛,喜欢淳真、忠厚、慢节奏,喜欢村落稀疏、房舍土朴、环境洁净、空气新鲜、饮水清澈。其实说来说去,这一切也就是更贝占近自然,一种未被太多污染的自然。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