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笔记(4)

2025-10-10 评论

  “这是个人的本性问题,”刘英武若有所思地问,“晓方,作家是研究人的,你觉得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这一点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地下室手记》中已经做了回答。主人公说,要知道,人所做的一切事情似乎就是为了时刻证明他是人,而不是一颗销钉。当事情到了表格和算术的地步,只剩下二乘二等于四,还有什么个人意志可言。要知道,二乘二等于四已经不是生命,而是死的开始。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人的命运绝不会建立在二乘二等于四这样的真理上。而我们生活中这样的真理却比比皆是,特别是在公务员的生活中。人的本性怎么可能纯理性化?人的社会又不是蜂窝,社会中总会留有非理性的因素,这些因素才是生活的源泉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可是我们经常被硬塞进理性的框框,生活被排列成表格,就像罐头一样,人们只能在生活中重复。”刘英武惆怅地说。
  “这种罐头式的生活无论多么幸福也是强加的,人不能容忍变成‘钢琴键盘’和‘一颗销钉’。”王晓方猛一挥手说。
  “晓方,这是一个服从的世界,而服从是政治学的铁则。”刘英武慨叹道。
  “这就注定了官僚世界的平庸,”王晓方斩钉截铁地说,“老兄,别忘了,驾驭权力最安全的办法就是不作为,就是平庸。”
  “可是千辛万苦挤上了独木桥,谁又甘于平庸呢?”刘英武用质疑的语气问。
  “老兄,在官场上,不甘是最危险的。毫无疑问,在人类所有的追求中,追求权力是最极端的。在这种极端的追求中,人际关系是公务员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每个人都生活在一种平静的‘癫狂状态’。”王晓方一针见血地说。
  “晓方,这种平静的‘癫狂状态’一定有深层次的精神本性,你怎么表达呢?”刘英武迫不及待地问。
  “我想好了,用笔记的形式最容易透视灵魂。”王晓方目光炯然一亮,毋庸置疑地说。
  “你的意思是写一部《公务员笔记(4)》?”刘英武若有所悟地问。
  “对。”王晓方毫不犹豫地说。
  “好,”刘英武一拍大腿兴奋地说,“晓方,这个创意好,现在报考公务员的队伍一年比一年扩大,可谓是千军万马抢占独木桥,大有新科举的味道,这可真是学而优则仕,按理说,以仕途为唯一出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国人的仕途情结如此之重呢?”
  “这与我们的本土宗教有关。”王晓方又呷了一口茶说。
  “本土宗教?”刘英武不解地问。
  “对,我脑海中经常浮现出一幅国画,话题是‘独木桥头闹,南柯梦犹香’。”王晓方讥讽地说。
  “晓方,我一直找不到国人为什么崇尚权力,而不崇尚创造的根源。殊不知,成功有两种,一种是平庸的成功,一种是高尚的成功。平庸的成功靠经营,高贵的成功靠创造,而有些人为什么对平庸的成功情有独钟呢?”刘英武困惑地问。
  “这个问题你看一看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就清楚了。老人家说,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发飙,最后大家一起和稀泥。”王晓方用犀利的目光扫了一眼刘英武深沉地说。
  “我觉得柏杨说的只是现象,并没有找到文化上的根源,不过,他指出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更恐惧独立思考,倒是指出了国人不崇尚创造的原因之一。”刘英武不无感慨地说。
  “老兄,”王晓方捋了捋头发说,“柏杨先生只是指出了现象,就坐了十年牢,要是指出根源怕是要掉脑袋了。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恐惧独立思考吗?因为独立思考必将产生思想!毛泽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燎原的思想,孔老夫子的儒术就不能独尊了。”
  “是啊,”刘英武长叹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规定好了一切,其本质就是不允许你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能思考,也不敢思考,犹如把蔬菜和水果放进罐头瓶里,看着很新鲜,但已经失去生机了。”
  “没有思考力和想象力,当然创造也就无从谈起了。但是小说不是罐头,也不是蜂窝和蚁穴,小说是对人进行精神实验,小说家必须像潜水员一样潜入人内心裂开的无底深渊中,挖掘藏在那里的熔岩,千方百计让岩浆喷涌出来。”王晓方略显激动地说。
  “好啊,晓方,”刘英武兴奋地说,“罐头世界是理性的机器,我希望你通过《公务员笔记(4)》的思考打开罐头,哪怕让它馊了,也是自由的状态,捅一捅蜂窝,或许能尝到天然的蜂蜜。”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