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墨脱(2)

2025-10-10 评论

  蒋咏宁/文
  初识王强,你绝对想象不到这是一个敢在荒原和雪峰上孤身行走的人,他好象永远是那么沉静,说起话来温文尔雅,不疾不徐。但只要你一和他谈起墨脱,谈起乌江,谈起三峡,他的话顿时滔滔不绝,语速开始加快,语调开始高昂,表情和动作也开始丰富起来。
  在王强在成都的临时寓所里,我们看到很多他在西藏阿里和林芝拍摄的照片,以及多年前拍摄乌江和三峡的录像带,这些就是王强的全部家当。他曾经是重庆广播电视局电视摄像部一位优秀的摄像师,策划和带队拍摄了许多大型的专题片。1990年,王强参加乌江源考察拍摄,1992年和1993年两次徒步长江三峡进行探险拍摄。也许是巴山的奇峻激发了他的渴望,也许是巴人勇猛善战的精神在他的血液里流淌,在他作为优秀人才被推荐到成都四川有线电视台,生活即将展开新的一幕时,他辞去了工作,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
  1995年和1998年,王强两次独自沿川藏线进藏探险,足迹几乎遍及西藏的每一个角落,总行程两万余公里。1998年底,在所有的人都是走出墨脱而不是走进墨脱的时候,他孤身走进了这个高原孤岛,没有背夫和向导,没有充足的补给物资,他就这样在静静的山野中独自行走,用双脚丈量门巴人和珞巴人世代走过的土地,用心灵感受峡谷中自然万物的天籁之声。扎根墨脱的绵阳老乡、热情如火的藏族姑娘曲珍、忙碌的武装部长、激流中的门巴族向导森格、善良的藏族老阿妈、山坡上挥别的儿童、汉人背夫和他的门巴族姑娘,那些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生活的善良人们总是给王强太多的感动,他的镜头总是不自觉地一次又一次对准他们。对人的关怀、与不同生活状态的人们交流是王强旅行的最终目的,正因如此,他可以滔滔不绝地给你讲述乌江边的英俊小伙、阿里神湖边苦苦等候的新娘,还有永远留在墨脱的绵阳老乡,他的讲述总是这样充满深情,曲折婉转,让人荡气回肠。
  墨脱之行给王强带来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使他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在休养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进入墨脱行记的创作之中。在写作的过程中,他的心时常要回到寒风呼啸的雪地,回到小屋里温暖的炉火旁,回到那些关心他、爱护他的人身边。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是再也忘不掉墨脱,忘不掉依依惜别的朋友。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再次走进去,带着他熟悉的摄像机,甚至,带上一个摄像组,把墨脱神奇的美景,把门巴族美妙的歌声,把墨脱人民的向往都拍摄下来,带给山外的人们。
  如今,王强仍在继续着他的梦想和计划,在经历了墨脱的生死之行后,一般的极限运动已不能让他激动,现在他最想去的地方是非洲,在那一望无垠的黄沙中放声歌唱,那是怎样的惬意与放松?
  让我们一起祝福他,梦想成真!

  墨脱(加地势图)
  墨脱是美丽的西藏林芝的一个县,也是西藏的最神秘之地,它深藏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群峰峻岭中,掩映在雪峰和森林后的茫茫云雾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的雅鲁藏布江在流经墨脱后,一路狂奔,直泻印度。墨脱县城的海拔只有千米左右,但进出墨脱却要翻越海拔4200多米的多雄拉山口和海拔4300米的嘎隆拉山口。由于路况太差,墨脱县城至今不通公路,进出墨脱全靠步行。重重叠叠的高原群峰阻隔了外界文明的渗透,也遮挡了外界寻觅和探视的视线。
  白马岗是墨脱的老地名,在藏语里是隐秘的莲花蕊的意思。相传九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遍访仙山圣地,到了这里发现此处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有圣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宏法,并取名“白马岗”。传说这地方粮食堆积如山,取之不尽;肉食各取所需,用之不竭;虎骨、麝香、雪莲、灵芝俯拾即是,山珍野味、香甜果品应有尽有……所以这里就成了朝佛圣地,多少虔诚的佛教信徒不远千里、舍生忘死来到这里。到墨脱转山朝圣的事虽然成了历史,但当时佛教信徒们确实以到过墨脱为荣。墨脱县城周围的大小高山谷地里散居着门巴族和珞巴族的农牧民,他们承受着自然的恩惠,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门巴族和珞巴族
  墨脱的主体民族是门巴族和珞巴族,在我国56个民族中他们算是比较小的民族。“门巴”是藏语的汉文音译,即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一个叫门隅的地方,18世纪初,部落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开山筑路、长途跋涉,举家迁移至上珞渝的白马岗安居。与门巴族作近邻的珞巴族自祖先起就生活在白马岗,分布在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广大珞渝地区。藏语里的“珞渝”意为南方,“珞巴”是藏族对这群南方人的称呼。这两个仅有几千人的民族,在群山的重重包围中生存下来,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勇敢坚韧的性格,在自然的恩赐和雪峰的陪伴下,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信仰和崇拜,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追求。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