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墨脱(8)

2025-10-10 评论

  过蚂蟥山时不能停留,更不能坐下休息,在派乡的时候,人们已经告诉我怎样对付蚂蟥。应该点燃一只香烟去烧烫蚂蟥的尾部,然后轻轻拍打腿部,钻进肌肤里的蚂蟥就会缩回头部,滚掉下来。可是,当提拉裤腿,脱去袜子,看见自己的双腿爬满几十只蚂蟥、腿部流着鲜血时,我早已惊恐万分,点燃香烟、拍打患部,直接用双手抓蚂蟥。
  尽管不停地检查着、抓着,我那红肿的脚踝上仍被疯狂的蚂蟥吸咬得鲜血直流,白色的袜子被长流不止的鲜血浸红,我的手也受到叮咬。有的蚂蟥钻进肌肤很深,被拉扯断后蚂蟥的头部仍深深地陷进肉里,肌肤表层留下一个个黑点。此刻,偌大的蚂蟥山只有我一个人,除了迅速逃离,我别无办法。

  走进了汗密,在山梁上有几个用树木和树皮捆扎成的小棚。这个仅供背夫们歇脚的地方,竟在地图上占有一个醒目的位置,真令人难以置信。
  过了汗密,就是著名的险道九十九道拐及万丈绝壁的虎口崖。这是一段从山梁直坠深谷的陡道,行走的人必须用手撑着崖壁,沿峭壁缝里的滑道小心翼翼地随滚动的碎石一点点地下滑。俯视下面,深谷中的激流宛如一条银带,闪闪发光。
  九十九道拐曾摔下去两人,一个是背夫,连人带货摔了下去;另一个是途经此处的门巴族人,坠下深谷后,尸首难全。因墨脱途中每年都要死人,九十九道拐摔死两人也仅是派乡人谈论中的平常事而已。
  我背着沉重的行包,手提摄影箱,一只手扶着崖面,从上千米高的山崖慢慢下滑,每滑动一步,心就提到了嗓子眼,脚下的万丈深渊令人胆颤,我一次次滑倒在崖缝间。
  终于滑完九十九道拐,我已无力继续行走。在异常艰苦的行程里,体力不断消耗,头晕、喘息、疲乏、幻觉,身体虚弱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但我心里很清楚,必须坚持走过这段荒无人迹之路,我的身体才能得到有效的补充。
  我知道,走出虎口崖后就会看见人迹,前方一个叫阿尼桥的地方有人居住。据说,有一批门巴族人在此处搭建了木棚窝穴,为路过此处的背夫们提供歇脚食宿之便。一想到有人居住的地方,心里就涌出一股冲动,就有希望坚持走完到墨脱的350里路。

  在开山季节,阿尼桥也是背夫过往的休息地。
  阿尼桥是一座人工修建的索桥,也是从派乡去墨脱路程中的第一座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山与山之间的重要通道。在两座山峰相交的底部,一条奔腾汹涌的河流咆哮着涌入峡谷深处,涛声轰鸣,白浪翻滚,一架简易摇摆的钢索铁桥横跨于两山之间。
  我真不敢相信,在地图上能清晰看到位置的阿尼桥原来如此之小,小得仅架设了两个使人安身避风的小棚,小得仅有三个人居住,这就是进入大峡谷后第一次相遇的门巴族人居住的阿尼桥!
  疲惫的双腿仍在乱石堆中磕碰,此刻那被扭伤的脚踝开始疼痛起来,我喘着大气,咬紧牙关朝木棚走去。
  桥头是一块较平坦的坡地。整个阿尼桥区域仅有两个木棚,共有三个门巴族人在此居住,两女一男,男人约三十来岁,两个正在晒衣服的女人仅有二十来岁。
  他们三人久久地看着我,满脸迷茫,半张着嘴说不出一句话来。他们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一个肩背行囊疲惫不堪的汉人只身走到了阿尼桥!
  我的全身松软下来,放下行包,打开摄影箱,将行包内的物品一一摊在了阳光下。我躺在木棚前的大石上,闭上眼,接受阳光的照射。行程已过三天,去墨脱的路程也走了一半,此时此刻,躺在阿尼桥的大石上晒太阳,是我三天中最为舒服的一次日光浴。
  他们三人围住我指指点点,翻看我的衣服,惊奇地看着箱内的摄影器材、五颜六色的胶卷盒。由于语言不通,我只能用手势比划着诉说我从什么地方来,将要到什么地方去。那个男人惊奇地看着我比划的手势,用手竖起一个指头在我面前指了指,又朝远方指了指,然后指着我的胸膛。我点了点头,我知道,他们问我是否一个人来此地。他们又交谈起来,那两个女的不停地啊啊、呀呀地尖叫着。
  这三个门巴族人是友好的,而且很善良,他们摸着我那被蚂蟥咬得斑斑点点的伤腿,一个劲地摇头,“呀——呀——呀”地尖叫。汉子回棚去背一张弓箭,手拿一根钓鱼竿,腰间挂着一把大刀走到我面前,举起钓鱼竿在我眼前晃了晃,又指着阿尼桥下的激流。我明白他要去河边钓鱼。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