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我的天性,我和连队知青群体的友善关系,是绝非子卿所能相比的。正如他与老战士老职工们的友善关系,绝非我或另外任何一个知青们所能相比的。他对于改善自己与知青群众的关系,似乎毫无心理或情感方面的主观愿望。而我,也完全不想充当老战士老职工们的知心人的角色。我是知青群体中最有人缘的一个,在当年,这一点大概是我唯一觉得比子卿欣慰的了。每一个人,都会本能地在现实中寻求某种欣慰,并靠了这种欣慰安抚自己的心灵。像熊靠舔熊掌冬眠一样。子卿的欣慰究竟是什么?当年我不得而知。也没问过他。更没跟他深谈过。如果说他是老战士老职工们的知心人这一点便是他的欣慰,似乎又太缺少下结论的根据。因为据我看来,他只不过是借用这一点,以图自觉自愿地游离于知青群体之外,过一种他自己自觉自愿所选择的,与普遍的知青生活有别的,甚至迥然不同的“个体知青”的生活。而他内心深处,是连与老战士老职工们的友好关系的存亡,都是不大在乎的。是的,真是这样的。他当年身为一个知青,却仿佛非常轻蔑知青的群体。将自己当成一个与这群体毫无关系的人似的。进而言之,他似乎根本就轻蔑根本就不存在一切群体意识。他与老战士老职工们的关系,也更体现在他们对他的需要,他们对他的笼络方面,而非体现在他对他们的依赖方面。他心安理得地借用他和他们的关系。但那仅仅是借用它罢了。公正地说,并非像其他知青背地里私议纷纷的那样,有什么利用的意识。起码我个人是以这种公正的眼光审视他和他们的关系的。我认为子卿的目的只在于可以自由出入于他们的菜园子。好比有些鸟儿栖落在牛背上仅仅是为了啄食它们身上的寄生虫以饱鸟腹。我对于其他知青对他的私议是大不以为然的。一旦听到了则替子卿辩解不休。有时还会为了子卿对别人进行斥责……
连队是知青的第二个家。无论我们认可不认可,我们当年实际上已不属于城市。我们的日子总是要在连队度过。像返城探家归来的知青被大家询问城市的变化一样,那一个知青也要向大家询问连队的变化。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对于连队,知青们总希望听到些变化。不管是好的变化或坏的变化,似乎变化总比不变化要更使我们的心思波动一下。仿佛我们都本能地觉得,我们的内心里若不经常产生某种波动,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内容枯乏的日子里,我们就会丧失了自己是一个知青的意识似的,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迅速地变成些和老职工们一样的当地人似的。在这一点上,子卿对包括我在内的别人们的认为是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谁也不愿糊里糊涂地就变成些和老职工们一样的当地人。只不过大家没有他为自己在内心里进行的那么明确又自信的设计罢了……
当我问大家连队里有些什么变化时,他们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一些我不了解也不算遗憾的事。诸如指导员可能要调到营里去任副教导员,团里召开了电话会议,要求各个连队必须修建“永久”性的男女厕所等等。
最后有一个人说:“咱们连调来了一个女知青。”
我说:“这也值得告诉我?”
他说:“在五连人家是小学教师。可咱们连已经有小学教师了。她为了调来却宁可不当小学教师了。现在已经分配在猪号养猪。”
我不禁“噢”了一声,颇感兴趣地追问为什么?
他却望望大家,分明是搪塞地说:“这就不清楚了,也许不为什么吧?”
我观察到在他望大家时,他们中有人向他使眼色,用目光制止他。
这使我的好奇心更大了,追问不休。
而他却打定了什么主意似的,只回答“不清楚”三个字。
有人见他被我追问得左右为难的样子,替他解脱地回答:“是为咱们连的一个男知青而调来的!你知道这一点了就打住吧!再追问就是逼供信了……”
竟真的会有这样的一个女知青吗?
这是我下乡后听说的第一件使我大为惊讶的事。我虽不再追问,但心中疑团种种。几乎整个下午都在想这件事。越思越想,越觉得肯定另有原因,只可站安听之,不可姑妄信之。果而有这样的一个女知青的话,那么她当是知青中第一奇女子了!须知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以前,连男女知青间多说几句话谁看谁多了几眼,都是要遭到蜚短流长的袭击的。她竟敢公然向爱的禁果伸出摘取之手,莫非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吗?那她又当是知青中第一无畏女子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