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268)

2025-10-10 评论

    秋未寒就任文化局长后,夏珊珊参加排练的热情高涨起来。现在这出戏已经不单纯是冉欲飞个人的作品,而是秋未寒上任后推出的第一个“形象工程”。它是给市长树碑立传的,市长如果满意了,秋未寒不就有更光明的前景吗?
    她料想不到的是,秋未寒反倒对《弄潮人》不太感兴趣。老熊专门请他来看了一场彩排,本想听听他的夸奖,不料他却提出许多令人扫兴的意见,为此,回家后夏珊珊好一通和他发脾气。
    “这个剧分明是‘拍马文学’一类的东西,那个市长活像‘四人帮’时代的‘高、大、全’人物,不会有生命力。”他讥诮道。
    “你那个校友本身就是靠拍马上去的,你能指望他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巨作?”夏珊珊争辩道,“可是市长高兴,你干嘛不能顺坡上驴呢?”
    “市长高兴?你怎么知道市长肯定会高兴?”秋未寒说,“如果我是市长,就不会让它公演!只会给市民凭添笑料。”
    夏珊珊知道秋未寒说得有道理,但她劝说道:“不管怎么说,这是前任文化局长亲自抓的剧目,市委宣传部也下了很大本钱,你刚上任就说三道四,总是不好吧?夫子,听我的,还得给剧团一个面子,其实这也是给上头的面子。”
    “好啦好啦,二姐,我不反对就是了。”秋未寒有些无奈,也有些不耐烦,“可是要我像冉欲飞、穆有仁那样去吹喇叭、抬轿子,我是不会干的。”
    整场剧演完已是晚上八点多钟。观看演出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主要演职人员,部分观众代表被请到小会议室参加观后座谈会。省城的专家们从专业角度对该剧作了评价,肯定了演员的唱、念、做、打功夫,舞台上的布景和灯光设计,特别是声、光、电技术手段的运用,对唱腔方面的创新也颇多赞许。观众代表则多从剧情方面发言,大多数人认为,故事情节的构思融城市改革与刑事侦破于一炉,在现代京剧中堪称独竖一帜,营造的气氛紧张而热烈,能够吸引观众的“聚焦力”,但不足的是,有些情节过于离奇,主人公也仿佛是高居凡人之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救世主”,使人觉得缺少亲近感和可信度。
    秋未寒始终没搭腔。本来这个座谈会应当由他来主持,但穆有仁一开场就当仁不让地把麦克风把在手里,所以他也没去争。观众代表的意见与他的想法很吻合,他不由得暗自佩服这些普通群众的鉴赏力。
    冉欲飞的表情一忽儿晴一忽儿阴。作为剧作者,他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广泛认同,可是专家的意见只是肯定了该剧的技术层面,观众的意见则是贬多于褒。他瞅了秋未寒几次,盼望他能出来为自己美言几句。作为省内外知名的编剧和作家,他的评价无疑将是权威性的。可这家伙楞是装傻,闷在那里不肯吭声。正在暗中生气,一个自报门号叫荀英雄的人接过话筒发言,这个人三十岁出头的样子,花格子衬衫,狮鬃般的长发,戴着一副宽大的墨镜,一看就是个落拓文人。他口气很大,也很健谈,从斯坦尼斯拉夫到莎士比亚,从老舍到曹禺,拉拉杂杂谈了二十分钟,中心意思是夸赞《弄潮人》继承中外戏剧优良传统,开创二十世纪中国京剧一代新风,将成为现代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云云。
    秋未寒皱皱眉头,依稀觉得这个名字有点熟,便问身边的一个副局长,“这是什么人?”
    副局长说:“他是后洼县文联主席,写过一些短剧和小品。”
    秋未寒想起来,当初《日落煤山》获奖后,这个荀英雄曾来信索取,自己还给他寄过书。早知道是这样一个满口谀词的家伙,真不应该理他。
    冉欲飞也觉得荀英雄的话过于言过其实,刚想谦逊几句,一直没表态的苏云骋说话了:“咱们的演员同志们劳苦功高呵,熊团长,你谈谈感想吧?”
    老熊半躬着腰,赔着笑脸说:“我这个市长角色演得不到位,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批评指正。”
    “夏珊珊,”苏云骋点名道,“你那个女记者的角色倒是诠释得不错,尤其那段‘西皮流水’唱得舒缓酣畅,很见功力,在家里是不是受过秋未寒的指点哪?”
    在场的人都笑起来。夏珊珊脸红了:“他只会爬格子,哪像市长您懂得这么多?他才分不清什么‘西皮流水’‘二黄慢板’呢。”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崔曼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