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望月(12)

2025-10-10 评论

    助手帮我录入您的来信时问“元春……后为弘历取入宫中”一句里,“取”是否为“娶”的笔误?我告诉他不是。弘皙和弘历是堂兄弟,康熙在世时,他们都是从少年往青年过渡的年龄了,那时候那样的年龄已经可以成婚,正配可以说“娶”,姬妾则说“纳”,弘皙原来选了元春的原型为“妃”,他本是“预备皇帝”的儿子,作为皇长孙,康熙很看好他,也就是说他本来早晚会当皇帝,谁曾想他父亲“千岁”却“坏了事”,他当然也就连坐,原来内务府给他选定的“妃”,他无缘享受了,而弘历则可以“取用”,那时那样的女性就是那
    样地被视为可以“取用”的物品,了解了这种状况,当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红楼梦》里对元春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
    您上次来信告我,胤礽咏雪月诗有句“蓬海三千皆种玉,绛楼十二不飞尘”,认为与《红楼梦》有明显的互映关系,确实值得注意。曹雪芹诞生不久胤礽就去世了,但弘皙那时正当壮年,因为雍正靠阴谋上台后觉得所面临的劲敌已不是废太子这一支,所以把弘皙放到北郊郑家庄软禁,但那软禁的住所是康熙时让修筑的,光大小房屋就有189间,足够在雍正暴死乾隆上台后成为一个另立内务府九司蓄谋政变的阴谋空间。曹家和弘皙很可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长一辈把胤礽的故事及其诗作偷偷地灌输给晚辈;在雍正朝初期遭抄家败落而又在乾隆元年得到起复中兴的曹家,在那样的时空里,确实面临着“双悬日月照乾坤”的政治局面,“日”是乾隆,因为其父是阴谋上台,所以许多皇族心目中他仍是“伪日”,而“月”呢,意味着康熙亲定的接班人胤礽及其子弘皙。现在我们可以把《红楼梦》读得更懂,全书以中秋始,以七十五回的肃杀中秋为转折,估计结尾也在中秋,那该是凄楚的“月落”;第一回贾雨村口占的“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深层的意思是把全书开篇的整个政治局面作了一个透露:弘皙就要上台了!
    “月喻太子”(“太子”的含义包括胤礽和弘皙),这是我们最新的研“红”感悟,应该以全新的角度来重读《红楼梦》中关于“月”的情节、诗句,探究曹雪芹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显意识与潜意识,也就是他的创作心理与文理情脉。如凹晶馆黛、湘联诗,“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两句,有的抄本没有,原来以为是抄手疏忽所漏,现在则觉得“帝孙”分明是指弘皙,面对这样的“碍语”,难怪有的抄手将其删去。“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从乾隆元年到乾隆三年,是“月”即弘皙图谋颠覆而终被乾隆刈除被定为“弘皙逆案”的情势万分紧张的“三春”,“诸芳”的悲剧因此也就绝不是什么单纯的爱情悲剧,是脆弱的生命花朵在诡谲的大情势中无法逭逃的凋零悲歌。
    您的建议非常好。实际上我已写了逾万字的《帐殿夜警》,把胤礽、弘皙的起落与曹家的盛衰交织在一起,去探究命运与人性,可以算是一个长篇小说的提纲。我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
    即颂
    秋祺!
    晚辈刘心武
    2003年8月27日

    香菱学诗,黛玉命她吟月,第一首起句为“月挂中天夜色寒”,黛玉批评“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第二首结句为“余容犹可隔帘看”,宝钗批评“不像吟月了……句句倒是月色”;第三首“精血诚聚”,梦中得句,起首两句为“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众钗异口同声称道。
    我与周汝昌先生在通信中达成了共识:《红楼梦》中,月喻太子。这太子既是指“义忠
    亲王老千岁”,又是指“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的那个“帝孙”。(“犯斗”是一个星座去侵犯另一星座,“帝孙”过去习指织女,认为她是天帝的女儿,这里显然都是双关语。)《红楼梦》正文里“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生活中的原型就是被康熙两立两废的太子二阿哥胤礽,“帝孙”的原型则是康熙帝的嫡孙胤礽的儿子、乾隆弘历的堂兄弘皙,乾隆曾说弘皙“自以为旧日东宫之嫡子,居心甚不可问”,是最好的注脚。“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湘云道出的“双悬日月照乾坤”、“御园却被鸟衔出”,点明了康、雍两朝的皇位争夺,到了乾隆元年至三年仍在继续,并愈趋激烈。“三春争及初春景”“勘破三春景不长”“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一再点醒读者,乾隆元年是最美好的岁月,然后一年不如一年,而灾难就在“三春去后”的那个“四春”,也就是“弘皙逆案”爆发与被扑灭的那一年,那该是已佚的八十回后故事的时间起点。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