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113)

2025-10-10 评论

  如果一个国家有大的劫材可以被对手利用,就会严重限制它的战略选择,包括对战争的选择。一个不受此限制的国家就会在最后的对抗中占上风。许多劫材是人为的,比如严重的社会危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的后方非常不稳定。德国支持列宁发动革命。沙皇俄国被推翻之后,陷入内乱的俄国退出战争。不过,俄国革命也波及德国,基尔港的水兵哗变,最后德国因内部问题而战败。长远来看,苏联取代沙皇俄国,德国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对共产主义的仇恨限制了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的选择,导致了德国再次战败——这是德国在帮助俄共革命时所未料及的。历史在这里又显示了无常。
  战争是国家间较量的最后手段。在和平时期,国家间的许多对抗方式是经济的。一国经济受制于他国越多,在对抗中就越被动。在19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曾经把持石油,在发达国家造成了普遍的恐慌;在1980年代,美国把粮食出口作为一个手段,要求得到苏联的回报;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西方投机者打劫了东南亚国家多年积聚的财富。西方国家的政府显然从危机中得到了很多好处,迫使东南亚国家接受它们制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条件。中国、日本等国政府持有的美国国债也曾被当作美国的劫材,但美元在危机中贬值。这些国债更像是人质,而非劫材——持有者亏损已经不可避免。
  经济的劫材在近期内曾经有过:汇率、贸易顺差、倾销问题、劳工问题、出口产品质量。出口产品(如玩具)的质量成为劫材,并不是说具体的生产者和监督者没有过错和失误。对于中国来说,仅仅改进质量、纠正错误是不够的,政府还必须对国内消费者担负责任。除了经济之外,中国可以被对手用作劫材的还有很多:台湾、西藏、新疆、政治制度。中国为了保护这些劫材,就不得不在其他方面付出代价,比如在贸易上做出让步。台湾问题是大陆的一个劫材,反过来,大陆也是台湾的劫材。海峡两岸曾经为争夺“友邦”而大打外交战。国家利益的范围及规模,与国家的大小有很大关系。与台湾建交的,以及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摇摆的,都是面积、人口和经济规模很小的国家。它们的利益很小,受打击面也就相应很小,它们不担心大陆的报复。这些小国与海峡一方建交得到的好处,可以超过另一方报复带来的损失。
  使用劫材有“对等原则”。如果一方不想使对抗升级,在报复时就不会触及对方更大的利益,而是“提”对方对等的劫材。这与战争的“有限目标”是一致的,即战争规模必须和政治目的一致。如果一方可能升级,另一方在决定是否打劫时就会更加小心,不会轻举妄动。打劫与应对打劫的能力与国内状况有很大关系。如果一国在国内有足够“气眼”,遇到外国打劫时就会应付裕如。如果一国政府本来在国内的“气眼”就不够长,那么,在国际政治中就容易处处被动,对各处“打劫”应接不暇,还要抱怨敌对势力太猖狂。

  日本的地理和心理位置
  日本不是欧亚大陆上的国家,也不太可能是潜在的世界大国。日本列岛游离于欧亚大陆的东端之外。列岛相对于中国的位置,类似英国之于欧洲。但东亚的力量分布不像二战前的欧洲大陆那样分散,缺少彼此竞争的大国。日本在大陆海岸线上所面对的国家是俄国、朝鲜、韩国和中国。俄国现在无暇东顾,它的太平洋舰队的舰只大多已锈迹斑斑,而且容易受到封锁,变成日本海舰队(或按照韩国所声称的,成为“朝鲜海”舰队)。如果与日本、美国发生冲突,俄国太平洋舰队的活动范围很难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日本海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日本的海军实力排在世界第二位,对被地理分割为难以相顾的四大块(北方、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的俄海军具有明显优势。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分别打败了俄国的远东舰队和劳师远来(3万多公里)的波罗的海舰队。尽管如此,俄国仍然是一支牵制力量,与日本的领土争端也没有解决。朝鲜半岛上的民族主义情绪激烈,其中最大部分对准了日本,其余则指向中国和美国。朝鲜在发展核武器;韩国的经济规模排在世界第11位。两者都有能力在本地区制造麻烦。不过,即使朝鲜半岛统一,整合将需要很长时期,而且人口、经济、资源、军事都不足以对日本构成威胁。当然,日本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日本已经把朝鲜当作威胁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