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115)

2025-10-10 评论

  不过,日本对它在亚洲大陆的作用还抱有希望。李登辉提出过“七块论”,设想中国分成7个独立的国家。他得到了一些日本人的赞赏。日本如果想模仿当年的英国人,在亚洲大陆上纵横捭阖,只能先制造一个分裂的中国,然后才能上下其手。除非中国犯下大错,这种期望没有牢固的现实基础。而且,美国前驻日本大使阿马科斯特认为,日本还存在着一个问题:
  日本因地理上的限制和资源匮乏而不大可能成为一个战略意义上的超级大国——一个能够并愿意保护它国的国家。这样,日本军事力量的任何快速扩张都将可能被邻国视为一个威胁,而非一道再保险。迈克尔?H?阿马科斯特:《朋友还是对手——前美驻日大使说日本》,219页,新华出版社,1998年。
  鉴于阿马科斯特的职业,可以推论他的判断基础是政策多于学术。他的话暗示日本难以取代美国成为东亚的霸主,因此劝它不要再打这个主意。不过,这两句话对中日关系同样有效。日本重新走上扩张之路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武力入侵和殖民统治目前已经不再时髦,在有“趋同”心态的日本人中间,这个事实增加了对和平的期望,减少了扩张的内部动力。更重要的是,大陆国家(主要是中国和韩国)已经不再积贫积弱,日本扩张的外部诱因不复存在。如果日本再次试图扩张,必将遇到强大的制约,反弹力之强可能会使日本损失惨重。但是,这并不意味日本将来不再扩张军力,不再寻求地区领导权。
  当日本强大且又缺少对手的时候,它的地理形状是一个优势,便于向海洋和大陆两个方向出击。但是,当日本挑起战争,而它的海空军不能在更远的地方阻挡敌人时,日本各岛便很难防守。二战就是一例。日本是一个狭长的岛国,在环绕东亚大陆的第一岛链的北部。它由两大群岛组成:日本群岛和琉球群岛。琉球的岛屿比日本四个大岛更小、彼此距离更远,且向南一直延伸到台湾岛。两个群岛是中国东部外海的一道屏障。中国与日本有争议的钓鱼岛在琉球和台湾之间。钓鱼岛问题实际上由琉球群岛的地位而来。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起,琉球就是中国的朝贡国,与安南、占城、高丽等最密切的朝贡国有相同的地位。1609年,日本九州岛南部的萨摩藩今鹿儿岛县。打败了琉球,占据了琉球群岛的北端,南端仍归琉球国王管辖。在这一段时间,萨摩藩主避免让中国知道琉球的变化。1875年,日本勒令琉球停止向中国朝贡、请封,并废除大清的年号。1879年,日本灭琉球国,设冲绳县。第二年,李鸿章与日本谈判琉球事件,又创办海军。日本提出与中国瓜分琉球,南部的先岛群岛归中国。清廷没有批准已经草签的分界协议。琉球问题暂时搁置下来。二战之后,美国托管了琉球群岛,设立了军事基地。1970年,美国把托管琉球的“施政权”转移给日本。所以,日本在法律上并不对琉球群岛拥有主权。
  同样作为一个岛国,即使在它国势最强盛之时,英国也没有在欧洲大陆寻求领导权。历史经验告诉它,那样做的风险太大,胜算太低。拓展海外殖民地给了英国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德国在欧洲大陆崛起,殖民地纷纷独立之时,大英帝国就分崩离析了。它不能同时应对来自欧洲和殖民地的挑战。
  在拥有足够资源和军力的前提下,日本的地理位置能够使它(或掌握它的大国)封锁中国在台湾以北的进入太平洋的通道。但是,与英国之于德国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是,日本的位置有些偏北。在拥有足够资源和军力的前提下,中国也能够封锁日本南下通向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这条航线对日本非常重要。因此,两国的地理各有优劣,取胜的关键在于哪个国家拥有更多的军力和资源:经济、军事和外交资源,以及对抗的意志和决心。
  日本和东北亚的所有邻国都有领土纠纷,包括俄罗斯,并和中国、韩国和朝鲜有历史纠纷。这些国家对日本抱有很大的戒心。在二战期间,东南亚遭受的日本暴行相对较少,时间也较短。那时,东南亚国家大多处在西方的殖民统治之下,日本入侵只是给它们换了一个统治者。它们没有切肤的亡国之痛、之耻、之恨,甚至还有感激之情——两败俱伤的殖民地之争给了它们独立的机会。现在,它们愿意借助日本保持本地区的均势。因此,如果日本要扩大势力范围,唯有向东南亚发展。它的石油进口的80%以上都经过东南亚而来。这种战略选择和1940年前后很相似。其南下通道必须首先经过台湾附近海域,日本已经在这一地区增加军事存在,在阿富汗战争期间,还向印度洋派遣了军舰。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