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大战略(135)

2025-10-10 评论

  孤立的大国容易走向战争。俾斯麦不是一个不知收敛的扩张主义者。他的失误在于他的外交技巧太过高明,过于复杂,在他之后的德国无人能理解,更无人能操作。于是德国的外交政策左支右绌,最后把自己孤立起来,埋下了战争的祸患。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经济萧条,民族情绪很容易被引向极端,最终出现了战争狂人希特勒。不发动新的战争不符合希特勒的性格。所以战争不停地扩大,一直到德国不能维持为止。从防守出发的德国完全走向了进攻。
  德国受到包围是地理事实,也是德国人的心态,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心态。德意志民族长期分裂,部分是法国战略目标的结果。德国又地处中欧,是欧洲各国往来征伐的主要战场。历史地理的事实形成了被包围的心态。这个心态要求奋力向外出击,以打破包围圈。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东线的敌人是俄国(苏联),西线的敌人是法国,还有英国,最后还要加上美国。在国内,德国的统治者也在两线作战,既要对敌国作战,又要清理国内的各种敌人。德国不能像英国、美国那样动员全体国民,同仇敌忾,与斯大林的苏联也不同。在战争爆发前,斯大林的“大清洗”已经把他个人在国内的敌人消灭殆尽。消灭敌人的过程也是制造敌人的过程。德国对第一次大战失败的总结是:德国没有在战场上失败,而是受了“背后一刀”。这是后来希特勒煽动民众的主要论点之一。在经济长期低迷、国内矛盾激化的时候,政治容易走向极端,因为只有极端的言论能够吸引大批追随者。温和派没有市场。这是1930年代德国的情形。极端者一旦发动战争,就不会轻易考虑收场。
  德国历史给出的教训是,一个在地理上被包围的国家不应该追求绝对安全,不可以完全仰仗军事行动打破包围。这样做的后果必定是更大的不安全。外交斡旋、战略设计与军事行动同样重要。即使超级大国美国也不可能维持绝对安全。911袭击就是证明之一。除了恐怖主义之外,导弹和空间技术也给在空间上相对隔离的国家带来威胁。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享有绝对安全,都有可能遭受报复。因此,大国在海外采取军事行动时需要更加谨慎。
  在历史上,德国与俄国都是大陆国家,出海口受到限制。两国曾经互为仇敌,有时又是亲密盟友,在瓜分波兰、迫害犹太人、对付法国等问题上曾经有过共同语言。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在位)是德意志人。她为俄国向西拓展了60余万平方公里的疆土。虽然在18-19世纪,法语是俄国上层人的语言,但由于地理上的接近,德国对俄国的影响也很大。在现在的欧盟国家中,德国是对俄国最为友好的国家之一,其中既有历史渊源,更有现实政治的需要。在国土的另一侧,德国与法国合作,一起领导欧洲的一体化。但德国西面还有英国的掣肘,东面有波兰、捷克等国的愤愤不平,这是欧盟内部政治层面上的矛盾,与二次大战之前潜在的军事对立完全不同。它在欧盟的领导地位还需要时间的磨练。两次世界大战已经证明,德国难以突破地缘环境的限制。德国强大的陆军不能打破限制,海军更是没有可能。所以,在欧盟和北约的框架内,德国应该感到安心,不会觉得委屈。它可以通过和平的手段,渐渐在欧盟内获得更多发言权。
  在这个注重经济实力的时代,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非常发达,而股票、衍生品等虚拟经济不如在美国、英国那样受重视。与美国相比,德国更接近北欧的平等的福利国家。德国的出口型经济在2008年开始的危机中受到重创。
  在欧盟国家使用的各种语言中,以德语为母语的人口最多,有19%的人母语是德语。他们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英语是使用最广的语言,欧盟中有近一半(49%)的人能够用英语交流。两个数字来自CIATheWorldFactbook,统计日期在2007年。除了英国人之外,很少人的母语是英语。从这个事实可以看出美国和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影响。人口最多的语言也只有19%,可见欧盟的语言、文化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更好的协调。说德语的人不会满足于现状,他们会推广德语。语言是欧盟内部的竞争方式。
  德国可以成为中国很好的伙伴。或许,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德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更值得中国参考。国人在清朝末期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李鸿章、蒋介石都对德国有强烈的兴趣,并有所借鉴和模仿。李鸿章在德国访问时还专程拜访俾斯麦,讨教强国之术。在1936年德国与日本结成反共同盟之前,中国和德国有着良好的关系。德国帮助中国训练军队,建立军事工业;中国向德国出口战略原材料。1937年下半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初,纳粹德国为了日本而抛弃中国,并承认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中国的近代化努力多次被战争打断,没有能够走下去。李鸿章与蒋介石的时运不济,他们面对外国入侵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国内贫弱不能全面改革。这不全是他们的错。中国当时在国际上可打的牌又少又差,不是今天所能比较的。今天中国向外国学习可以更从容,更自信,对于背叛有更多的应对手段。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