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就是中国仅有的一位具有健全国际知识的政治家了。……在一八九六年他(李鸿章)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认为除俄国而外,没有一个西方国家能够贻中国以大患,或是给中国以有效的帮助,因此为了争取俄国,他情愿付出对方要求的代价。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三卷,388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在得出以上结论的这一年(1896),李鸿章出使西方列强。当时,日本在各国中对中国的危害最大。李鸿章抛给俄国的诱饵是东北的利益,试图借用俄国抵挡日本的逼迫。俄国要侵占中国的领土(而且已经占去了大片领土),而日本则企图灭亡整个中国。在圣彼得堡,李鸿章与俄国订立密约,规定中国划出土地由俄国在东北修筑铁路;面对日本进攻,中俄应该互助。李鸿章期望中俄密约能保中国20年和平。中国用巨资从日本那里赎回辽东半岛不到两年,就被俄国人抢走了。在李鸿章与各国议和之后,列强为避免它们之间卷入争夺中国的大战,于是维持均势,没有最后瓜分中国。清廷“付出对方要求的代价”,但俄国从来没有满足过。
李鸿章的判断在长周期中有效,在短周期内有误。李鸿章在1901年去世。俄国的扩张力量很快遭遇挫折,它在1905年被日本打败。这是东方国家第一次打败西方国家。此后,俄国陷入一次大战和苏维埃革命,暂时无力东顾。日本在中国领土上横行无阻,野心越来越大,并与纳粹德国遥相呼应,企图北侵苏联。1939年5月,在中蒙边界上的诺门罕,日本关东军被苏联机械化部队打得惨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俄国(这时叫苏联)再次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关东军,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日本彻底退出中国,而苏联则前进了一步。4年后,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苏联为“老大哥”,倒向了斯大林一边。
俄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基本上是能源和军火,中国是重要的出口市场。国际能源的价格起伏不定,而且俄国的能源出口往往要经过第三国,甚至为此和白俄罗斯——它最密切的盟国——发生争执,这是发生在2007年的事情。虽然在停顿多年之后,传闻中俄在重型直升机和航母舰载机上开展合作。中国的技术仍然很落后。不过,对于中国,俄国的军工优势不会维持很久了。能源和武器都掌握在俄国政府手中,因此非常不稳定。俄国向中国供应能源的意愿反复无常。俄国政府必定会毁坏它的市场信誉。
在冷战之后,中俄关系一直不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国都承受了美国围堵的压力。它们手持武器,背靠背站在一起。俄国面对西部,中国面对东部,形成一个防御的态势。但是,它们也不时回过头来打量,警惕背后的那个国家,尤其以俄国为甚。俄国感受到的压力比中国更大。国际关系现状是对中国有利,俄国可以分散美国一部分的注意力,使美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力量来对付中国;同时,在与西方关系处于低潮的时候,俄国需要中国的友好,不能多方出击。因为这两个原因,中国也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与俄国合作,使目前的状态维持下去。由于美国实力出现下降趋势,中俄共同负担美国压力的时代将要过去。但俄国对中国疑心很重,在两国的合作中多有保留。
中国人现在最羡慕俄罗斯的地方大概是它的丰富能源和美丽女子。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武器基本上都是昔日荣光了。虽然西方常常把俄国当作东方国家,却不能引起东方人的共鸣。在共产主义理想破灭之后,俄国丧失了对东方国家的道德号召力。中俄合作是深深猜疑中的合作,冷战后,两国合作的动力大部分来自美国的威胁,此外还有某些中国人对苏联帝国的怀念。
在几乎整个1990年代,中、俄两国都在一起努力,试图建立一个“多极世界”,反抗美国的独霸地位。从长期来看,当美国放弃在欧亚大陆称霸野心的时候,美国可以成为中国的盟友。因为到那个时候,美国已经虚弱到退出全球军事霸权,但又强大到在欧亚大陆上保有切实的利益,因此必须更多地与大陆国家合作。这里所说的“盟友”,不一定是由条约规定的正式盟友,更多的时候是出于权宜之计的互相支持。作为欧亚大陆的客人,美国对这一地区没有领土要求,虽然有时会为了石油或其他利益占领一个国家,如阿富汗、伊拉克,但显然不是为了永久占领,把这个国家并入美国,如俄国、日本在中国做过的那样。另外,虽然美国在当地扶植了一个亲美的政权,但它不能保证其领导人的绝对忠诚。而且,美国自己是一个民主国家,它所扶植的政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是民选的(在冷战时期不是这样,也证明了民主制度的影响力在扩大)。这个政权一旦建立起来,就有可能演变为不是美国希望它成为的那个样子。没有任何国家有力量在一个充满敌意的国家里长期维持驻军。赢得一个国家比打败一个国家困难得多。美国为它在德国和日本的成功所鼓舞,正在重蹈苏联在阿富汗的覆辙。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