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开始向海外扩张。女王在1578年向一名英国探险家发布特许状,允许他占领“野蛮的异教徒的土地”。这时的英国海军还不是西班牙舰队的对手,伊丽莎白支持英国海盗袭击西班牙商船,掠夺西班牙本土和殖民地港口,造成了很大破坏。另外,尽管英国的财政困难,但仍用金钱支持尼德兰反抗西班牙的叛乱。与伊丽莎白大约同时的西班牙国王是腓力二世(1556-1598在位),他的统治前期是西班牙的鼎盛时期。西班牙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强国,也是英国的最大威胁。英国海盗的袭扰迫使西班牙向英国宣战。西班牙人的战术还是地中海时代的,船员跳到敌人的船上作战。英国舰只装备了射程更远的大炮,因此避免近战。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遭到风暴和英国海军的双重打击,损失了一半。这是女王统治期间的最伟大的成就。
伊丽莎白没有后代。她死后,都铎王朝结束。继之而起的是来自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议会的权力继续增长,但国王坚持“君权神授”。因为征税等问题,国王查理一世与议会发生冲突。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砍头。1653年,奥利弗?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信仰天主教的国王,议会邀请荷兰的威廉和玛丽到英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这就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经过这一段动荡时期,议会民主制度在英国确立下来。立宪君主制的英国显示了更大的扩张能力,领土范围迅速增加,从英格兰到大不列颠,再到日不落帝国。但英国不是没有受到过威胁。在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期,法国两次有征服欧洲大陆的趋势。为了生存下去,欧洲各国多次结成反法同盟,而英国都是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1692年,英国歼灭了路易十四准备进攻英国的舰队。1805年,英国海军将领霍拉修?纳尔逊又一次消灭法国舰队,再次保护了英国本土免遭入侵。在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国成为世界霸主达一个多世纪,在海上无人能敌。
在19世纪,除了德国统一战争之外,欧洲大陆基本维持了和平。英国没有干涉德国统一,因为俾斯麦的政策是克制的,没有破坏欧洲大陆的均势。这段时间是英国的“光辉孤立”时期。唯一的例外是英国联合法国共同支持土耳其反抗俄国,抵制俄国向地中海方向扩张。这就是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又称东方战争。主要战场在黑海北岸。那里是欧洲的边缘。英法联手是因为它们在近东的利益不容染指,因此需要堵住俄国的出海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奥地利和普鲁士结盟反对俄国。它们向俄国施压,逼迫它从南欧向后退。奥地利的得罪俄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种子。俄国战败后转而向中亚和远东扩张,中国将深切感受到克里米亚战争的后果。
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美国一样,都是为了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而主动卷入战争。每次英国都比美国更早加入欧战,因为英国距离欧洲大陆更近,选择范围更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陷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最终仍然放弃了绥靖政策。希特勒曾认真考虑过入侵英国,最后因为纳粹空军没有摧垮英国而作罢。
从以上介绍可以得知,均势观念从形成之初就已经大致有了两种不同模式:一是大陆模式,一是岛国模式。法国是欧洲第一个民族国家,在哈布斯堡家族的包围之中,因此最早产生了均势的思想。自路易十一之后,法国时常怀有帝国野心,屡遭挫折而不甘失败。在拿破仑战争和普法战争中两次被打败之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急剧下降,在地缘政治游戏中处于被动。19世纪有两种均势模式分别以英国和德国两大玩家为代表,虽从欧洲早期历史中发展而来,却与法国无关。基辛格总结说:
十九世纪的势力均衡体系有两种模式:帕默斯顿、狄斯累里所主张的英国模式,以及俾斯麦模式。英国模式是坐等势力均衡受到直接威胁后,才挺身介入,而且几乎永远站到弱者这一方。俾斯麦则设法防止挑战发生,它主张尽可能与许多国家建立密切关系,建立交叉重叠的盟国体系,并进而用影响力让竞争者的主张温和下来。《大外交》,773页。
这是一个简要而准确的总结。基辛格只说“俾斯麦模式”,不说“德国模式”,原因是俾斯麦的政策在德国没有继承者。基辛格一向推崇俾斯麦。英国模式与俾斯麦模式的区别是岛国和大陆国家地缘环境差别造成的。大陆国家与其他国家没有地理间隔,因此没有条件坐等均势遭到破坏,必须及早做出安排。在俾斯麦退休之后,德国从均势的维持者变成了破坏者,两次挑起战争,两次战败,失去了德国统一时争取到的大片土地和众多德意志人。这是德国决策者们的最大失误。他们完全忽视了德国不具备打破均势的地缘政治条件。德国处在大国的包围之中,本不应轻举妄动。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