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6月,左宗棠从两江总督任上回到北京,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同月,法国攻击驻越南的清军,接着又侵犯基隆,袭击福州。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船厂也遭到轰炸。左宗棠这时已经病重,但仍请旨出征,离京赴闽,于12月到达福州。他督办福建防务,筹办台湾省,未几,于1885年9月3日去世。次年,台湾脱离福建,单独建省。
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被日本消灭。根据《马关条约》,建省不到9年的台湾被割去。1900年,八国联军直入北京。事实证明,中国既无海防,也无塞防。战后的烂摊子还要李鸿章去收拾。庚子议和时,他已经是烛光摇曳,光影昏暗了。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俄国又图谋东北。在俄国一击之下,李鸿章终于不支,于11月7日去世。梁启超很推崇李鸿章。他如此评价左宗棠和李鸿章:
左李齐名于时,然左以发扬胜,李以忍耐胜。语其器量,则李殆非左所能及也。湘人之虚骄者,尝欲奉左为守旧党魁以与李抗,其实两人洋务之见不相上下,左固非能守旧,李亦非能维新也。左文襄幸早逝十余年,故得保其时俗之名,而以此后之艰巨谤垢,尽附于李之一身。文襄福命亦云高矣。梁启超:《李鸿章传》,100页,海南出版社,1993年。
在1875年海防与塞防之争时,清廷如果能励精图治,还有振兴的机会。但要振兴,非有大变革不可,而大变革远非臣下之权所能及。权力掌握在一人手中。到了19世纪的最后20年,局势迅速糜烂到不可收拾。李鸿章只是一个臣子。他的地位再高,也不过是太后的奴才,权力仍然很有限。面对太后和满清权贵的无知和掣肘,官僚阶层的腐败和颟顸,以及官场上的倾轧,他无可奈何。李鸿章为清廷没落承担了最后的骂名。但是,谴责者们忘了,国家的灾难不是他制造的,他只是奉命收拾残局的人。当李鸿章在1901年去世的时候,清朝已经奄奄一息,不可救药了。国运衰竭,而后才会有海防塞防之争。
中国是一个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的大陆国家,因此是一个海陆二元的国家。中国既不是完全的大陆国家,也不是完全的海洋国家,而是兼而有之——既兼有优势,也兼有劣势。中国在海洋和陆地上都有极大的利益,不可采取海权和陆权分离的理论。海陆都不可放弃,也没有出现必须放弃其一的最后关头。在清朝覆没前30多年,清廷(慈禧太后)还有能力兼顾两者。对于中国,海权和陆权是相辅相成的,“水陆并进”才是正路。海权的发展离不开陆权的支持,反之亦然,不可顾此失彼。另外,美国在海洋和陆地对所有国家都仍占有很大的军事优势,中国没有必要在现阶段突出某一方向,展现出挑战的姿态。况且空权和太空权早已使海陆二分、对立的观点过时了。
中国发展方向的大问题不是给中国贴上一张“陆权”或“海权”的标签就可以解答的。它将由中国的国内国际大战略决定。中国需要明确的战略目标,这不应该是“国家机密”。
b?陆地扩张与海洋扩张
一个国家的成长必定伴随着扩张,这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国家的扩张大致有两种类型:土地扩张和市场扩张。在二战结束之前,日本和俄国属于前一个类型。中国首当其冲。这两个国家的扩张来源于对安全的焦虑,对土地的渴望,对征服的期待,以及对欧美的模仿。每当占领了新的土地之后,又会出现新的边界、新的安全问题,因此又需要新的扩张。如果不知收敛,就会导致扩张链条崩溃。领土扩张是这样,市场扩张也是这样。
领土扩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陆地扩张和海洋扩张。俄国和英国是扩张大国。俄国是陆地领土扩张,新占领的土地与原来的国土相连。英国是海外领土扩张,新的土地远离本岛。在1890年代之前,美国的扩张是陆地型,之后为海洋型。如今,殖民时代已经结束,民族意识高涨,宗教情绪对立。而且,地球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大片人烟稀少的地区,几乎每一个适宜居住的角落都是人头攒动,许多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也都住着人。这个时候的领土扩张虽然并非不可能,但其成本远远高于收益,成果却很难守住。同时,军事行动的耗费与代价越来越大。但是,大国仍然要扩张,这是它们的生性所决定的。
俄国的扩张继承了草原帝国的基因,在16世纪国家形成初期已经开始。在1689年,俄国与清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固了它在远东占领的土地。在尼布楚之前,俄国已经占有亚洲最东部的堪察加半岛。那时,东西方的差距刚开始加大,俄罗斯暂时无法对中国下手,而且它那时的主要目标放在海洋上。同在1689年,彼得一世把他执政的姐姐幽禁起来,独自掌握大权,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带领俄国走向海洋。俄国的第一步是争夺出海口,为此,这个大陆国家要创建一支强大的海军。在《尼布楚条约》之后,中俄之间长期相安无事。鸦片战争之后,俄国卷土重来。这时的清帝国已无还手之力了,于是割地赔款。俄国从中国侵占的领土都是在陆地上与俄国相连的,甚至在它只想制造一个缓冲区时,也能够使外蒙古独立于中国。俄国没有能够从海上割取中国领土,旅顺港最终还是归还给中国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