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从张小刚在法庭上当众对杨玉秀喊出的那声"妈妈",我们有理由断定,张小刚其实是一个内心善良的孩子,他之所以状告老师和学校,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回到学校读书。但是,张小刚事与愿违,经过舔痰案风波之后,张小刚成了"名人",人们更多的是用质疑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人们只看到了他颓废叛逆的"朋克"外表,而没有与他的内心世界沟通交流。
更令人悲哀的是,竟然没有一所学校能够敞开宽容的胸襟,来接收这个渴望学习、渴望成材的孩子。
我们不能不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掌控教育资源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那么,到底有多少大人能够真正知道90年代的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对于他们来说,物质生活已经相当满足,而精神食粮的摄取才是保证他们今后人格健全的基础。他们"朋克"外表下包裹着的是一颗脆弱的心,他们外在表现出来的叛逆,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更需要大人们的认同和理解。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过多地在虚拟世界徘徊,过多地接受多元文化,这会使他们的内心更加空虚和迷茫,更使得他们对是非的辨别力由性情决定,毫无遮掩,毫不顾忌。一旦自己无法被人认同和感知的时候,烦躁、叛逆等特性会立刻显露出来。
张小刚是个善良的孩子,更是一个需要有人认同他、理解他、培养他的孩子。对于这样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我们这个社会应该包容他,给他足够的阳光,让他重归本该属于他的生活,而不是抛弃他。
但是,诺大北京城,谁给张小刚一张可以上学的书桌?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