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大案2(18)

2025-10-10 评论

    秩序混乱,人心惶惶!这是人们对2007年之前中国药品市场的评价。而追究监管责任,则是对重病缠身、积重难返的药品监管进行医治不可或缺的方剂。药品作为人命关天的特殊商品,从方剂制定到原料采购,从投料生产到流通销售,从医院招标到临床使用,理论上都应该有严格的监管。然而,由于监管部门的一些蠹虫把我们的监管制度噬咬了一个又一个巨大的漏洞,各种假药以合法的方式和合法的渠道,从生产企业堂而皇之地进入老百姓的身体里、血液中甚至骨髓内,实现着草菅人命的恶毒“使命”。
    混乱的药品市场闹出了大事,一系列假药案和药监局窝案惊动了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作出的3点批示是非常严厉的:一要查封流入各地的假药,并公诸于众,保障群众生命安全;二是由监察部、卫生部、药监局派出工作组进行彻底调查,追究直接责任和监管责任;三是药品市场秩序混乱,必须下决心整顿。
    王国荣和李智勇的落马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在他们的名字前面,还有郑筱萸、曹文庄、郝和平更受人关注。伴随着这些腐败官员的落马和一些重大药品安全事故的出现,药监部门在药品及医疗器械审批、注册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也早已显露。普通百姓最大的惊讶是,药监局里都是监督制药企业的官员,为什么假药的根源会出在药监局呢?
    其实,国家药监局部分官员的腐败一点儿“新意”也没有,利用注册审批也好,在推行标准认证过程中谋利也罢,无非都是“权钱交易”或者“权力寻租”。但是,药监局的贪官之所以更加令人痛恨,是因为这些贪官拿到钱后,连老百姓的死活都不管,这是令人发指的。
    对于这类官员的监管和治理,说到底,其实还是“怎样制约权力”的老问题。
    治理腐败窝案的措施其实也非常简单,关键还是制约权力。但是,如何制约权力就是“各村的地道有各村的高招”了,具体到药监局,还是由药监局自身“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药监局窝案发生后,国家药监局很快宣布:2007年我国所有的药品都要开始再注册,没能通过再注册的药品将退出市场。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对所有药品的生产批准文号进行重新登记及再注册,就是要淘汰一批生产标准、生产工艺落后,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从而规范药品市场。但是,目前我国的药品企业有4000多家,截至2006年8月31日,国家药监局核发的药品批准文号168740个,数量太大,药监局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
    药品质量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身负审批和监管任务的药监局依然责任重大。随着药监局官员的连续落马,人们对药品的审批、注册、安全保障产生了普遍的怀疑。所以,国家药监局从五个方面,开展了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的专项行动,2007年又把药品再注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我们不妨把药监局的一系列举动称为“药监新政”。这套组合拳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想必药监局自有一套考评体系。有了前车之鉴,想必不会有人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拿自己的脑壳往枪口上撞了。我们期待着,也坚信药监新政会让国家安心、让百姓放心。

    2007年1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就领导干部生活作风要正派作了长篇论述。一些媒体将胡总书记的这次讲话进行了更为深层的解读,认为“官员生活作风开始纳入反腐视野”。
    2007年1月23日,新华社发布消息: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在任国家统计局领导职务期间,收受不法企业主所送现金;生活腐化堕落,涉嫌重婚犯罪。中纪委对外公布,给予邱晓华开除党籍和开除公职的处分,并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邱晓华的倒台竟和生活作风这种被视为官员“花絮”的小问题联系在了一起。的确,在中国腐败官员长长的名录中,因涉嫌重婚罪被追究的省部级高官,邱晓华是第一个。
    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邱晓华48岁出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部级高官之一。7个月后,他因涉嫌重婚罪落马而引人注目。此后,各种媒体对邱晓华案件进行了多种角度的报道,有的媒体甚至称邱晓华的重婚是上海大亨张荣坤利益集团精心策划的桃色陷阱,也有媒体称邱晓华公开纳妾并生育一子,甚至称邱晓华与美女记者对重婚一事大肆张扬风光无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丁一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