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项当务之急的农事活路纷纷铺开,取得进展,老成的庄稼人悄悄在私下议论,这个梆子脸老婆倒是不错的一位干部哩!胡景荣看看自己的婆娘受人赞扬,心头也舒悦了许多,常常在夜里睡下以后,提醒她遗忘了的漏洞:该清除自流灌渠里的淤泥了!在渠沿上点下黄豆,不是小事哩!梆子老太(17)第二天就会派人去挖渠点豆儿。
梆子老太(17)领导下的梆子井大队,生产上逐渐铺开,庄稼人心里开始踏实,自己也增强了信心。她的一生中没有生育过的身板,愈显得刚强,走起路来,腿脚利落,似乎梆子井村的街巷一下子变短了,气呼呼呼走过去,又蹬蹬蹬走过来了。说话的声音也不同于已往,高了,也脆了,理直而又气壮,毫不拖泥带水,倒是活像呱嗒呱嗒响着的梆子声音了。年轻人学着她的调腔说话逗笑,老人们噤斥年轻人说,管人家像不像梆子呱嗒做啥?只要她能领得大伙混饱肚子,哪怕她说话像敲锣呢!
也难怪梆子老太(17)在村巷里匆匆来去地走动,说话,她太忙了。梆子井村的内务和外事,革命和生产,上级下级,大事小事,都集中到她的身上来了。
刚刚送走公社派来的两位检查大批判工作的干部,又有两位骑自行车的陌生人走进梆子老太(17)家的院子。
“黄主任,这是我们的介绍信。”来访者其中一位年长的人,把一张铅印的介绍信递到梆子老太(17)面前,“我们向你了解一个人。”
梆子老太(17)接过介绍信,看见那上面盖有红色印记,虽然不识字,也就放心地撂到桌上,随口说:“你要了解谁的啥问题呢?”
“我们单位的胡玉民,老家在你们村里。我们想了解他的社会关系。”
“唔……有这人。”梆子老太(17)稍一筹思,就说,“这人全家住在西安城里,老不回来,家里没谁了。”
“我们‘清队’中查出他有‘现反’言论,想了解了解他的家吏……”
“这人……他爸死得早,他妈改嫁了,他要饭混进城里,给一家糊子场抹浆子糊子;解放后听说干阔了……”
“他倒是工人出身。”来访者说,“可是‘文革’以来,尽说反动话……”
“他家没人了。”梆子老太(17)说,“他在你们那儿的表现,俺就不知道了。”
“唔……”来访者显然失望了,几十华里路,从西安找到这个偏僻的山村,一无所获,实在有点不甘心地说,“他爷爷干什么呢?”
“他爷也是庄稼汉。”梆子老太(17)回答之后,倒是想起一条重要的记忆,“他的老爷……要不要说呢?”
“他老爷……也是重要亲属嘛!”来访者眼里闪现出希望的光芒,“虽然出了三代,可以作为参考。”
“他老爷当过土匪……大概在啥时候呢?反正男人都留辫子那会儿。”梆子老太(17)追忆说,“我听人说,他老爷让郑家村人打死了,尸首抬回梆子井,乡党没人去抬埋……”
“请你说得详细点儿。”
“就是这些了。”
“他老爷叫啥名字呢?”
“记不得……”
“请你盖章。”来访者把记录下的文字复述一遍,然后把写得密密麻麻的红格纸页送到梆子老太(17)手里。
梆子老太(17)看也不看(她不识字),从点心盒子里取出圆形印章,在印泥盒里蘸一蘸,又放在嘴前哈一哈气,庄重地压下去,揭起一看,很好,字迹清晰。似乎只有盖上了这记圆坨儿,那份材料才活像一份材料了。
“麻烦黄主任。”来访者满意地向她告别,推动自行车,告辞了。
梆子老太(17)笑着,送客人上路。当她再回到屋里的时候,却看见景荣老五慌慌乱乱在院子里转圈圈,火烧火燎的样子。
“啥事把你急成这样?”梆子老太(17)忙问。
“回屋里说。”景荣老五气急败坏地说。
两人相继走进里屋,坐下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