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使是“口才好”,他们也不愿变成语言说出来,只是说:“汤文甫的嘴厉害!”因为他们知道,在一般老百姓眼光里,学问这一层是全然看不到的,有等于没有,而口才却是衡量―个人有无水平、让不让人佩服的惟―标准。这些知识分子,这点小心眼儿还是有的。
大概是因为他经常出入油麻地中学的缘故,他就听说到了我的作文写得不错。一次在路上碰到了我,他朝我点点头,“你就是那个会写作文的林冰?”这样,我们就认识了。他忽然一天夺权之后,在审查油麻地中学的高中录取名单时见没有我的名字,就拔出笔来将我的名字添上了,并说了一句:“这个孩子以后可能是个作家。”
被汤文甫首先鼓动起来反对杜长明的就是汤庄。他很巧妙地利用了汤庄人多数姓汤的特点,把汤姓家族史从头至尾熟读一遍,然后聚众煽动:“上下几百年,这汤家也是出了不少人才的……但自杜长明掌权以来,我们汤家就再也没出―个芝麻大的干部。就是―个小小的民办教师,我都差点跪下来求他了。我们姓汤的在何处得罪了他姓杜的,竟让他如此与我们姓汤的过不去!……”等汤庄的火点着可成为他的根据地之后,他先在小教这条线上施展了鼓动人心的才华。那小学教师,是最苦闷的―个阶层,他―站出来,马上满怀激倩地跟上来一大群。然后他把火一把一把地烧起来。那时候,不缺干柴只缺火。谁敢玩火,那火是点到哪儿,哪儿就会“劈劈啪啪”地烧起来的。我听东京大学的刈间文俊先生告诉我,中国“文革”的火居然也把日本东京大学点着了,一群造反派把住一座大楼许多日子,只是因为周围未能起火,后来才自灭了。
油麻地中学的―些师生,开始不太瞧得上汤文甫,不愿归到他的旗帜下,但不久就被他的激情、胆量、智慧与口才征服了。
汤文甫不再是那个穿着破衫、蓄一头乱发,每日来回六里地跑得如狗喘息的汤文甫了,而是―副意气风发、潇洒万分、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样子。那天,他见我与傅绍全在街头放鸽子,说:“林冰,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玩鸽子!”一时倒弄得我的心很虚弱,把―只鸽子毫无兴致地抛到了天上。
但得天下并不易。油麻地镇居然也有很多人站在杜长明一边,死死保他,形势很不明朗。杜长明说:“一个小小的汤文甫,也算个东西!”依然一副“人种”的形象,甚至比从前还更像个人种。然而大约在我初中毕业前的两个月,―场大辩论,一下子使杜长明―伙败了下来。这场大辩论,我倒是目睹了。
当时,大辩论是―种必须的形式。对峙的双方,若有一方不愿辩论,就等于承认失败了。与后来刀刃相见的武斗相比,它还算是―种很明亦很高雅的形式。就是这样―种很文明很高雅的形式,居然也能普及到很不文明亦很不高雅的油麻地镇一带的乡里,这也真是一个奇迹。
油麻地镇的这场大辩论的场地设在大礼堂里,对峙的双方面对面,各占场地一半,中间只有不到一丈的“界河”。大辩论的消息早三天就贴了海报传出去了,因此到了这一天,四面八方的人都往礼堂拥去看热闹。一些卖糖果、葵花籽、香烟和小泥人的小商贩们,早早地就在礼堂外面占了地方,搭了小棚子,把礼堂外面十多亩大的地方变成了―个人声鼎沸、尘土飞扬的闹市。
对峙的双方人数相等,并且都是选拔出来的,各为八十名。绝大部分人是进不去礼堂的。于是,礼堂的铁窗外,就像蝙蝠似的挂了许多人。不时地,还会有―个跌落下来,但很快就又有―个补缺。也有为争―道向里观望的缝隙而骂娘,甚至动手抓脸的。
辩论于上午八点四十五分正式开始。双方都是选了又选的能言善辩的“有水平”的人。―辩论起来,还朗点唇枪舌剑的味道。杜长明一方的人,大多为中年人,其中一些是油麻地镇旧班底的,还有一些是这地方上各行各业的小知识分子。这些人脸色都不错,许多还发了福,多少都有点官气,眼睛里的亮光与这地方上的一般百姓有些不同,流露出奸猾和老谋深算来。汤文甫―方,则青年人偏多,脸色都不太好,瘦弱的为大多数。杜长明一方就显得人挨人,肥厚的一大块,而汤文甫一方则显得稀疏,仿佛被大水冲刷掉了许多,清瘦的一块。但气势显然在汤文甫一方。这一方的人,皆像受了惊吓但又不畏一切强暴的瘦猴,目光里是一派挡不住的锐气。杜长明一方的能力,显然不是在言语上。这些人可能更善于将智慧用于耍弄权术、谋利治人等―些实际事务上。而汤文甫―方的优势却正在言语上。他们有清亮的喉咙,有敏捷的思维,有光泽闪闪新鲜惑世的词汇,有顺达如流的表达。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曹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