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15)

2025-10-10 评论


    马驹张开十指,挡住郭师傅的手。他看见对方脸上浮出不悦的神色,就接住酒杯,说:“郭师傅,你甭在意。俺三个上台的时光,给社员立下规矩,无论谁发现干部喝酒,不管三七二十一,对着嘴巴搧……你自斟自饮,吃好喝足,给咱把砖烧好,我就感激不尽了……”

    郭师傅盯着对面站着的诚实爽快的年轻人,倒不知该说什么了。他从河南老家出来,已经十多年了,在陕西关中渭河两岸一带,给许多生产队烧过砖,队干部不陪吃陪喝的情形还真是少见。眼前虽然只摆着四个菜盘,两荤两素,小气虽则小气了些,却叫他感动了。

    马驹和德宽谢别郭师傅,走到砖窑上来了。小伙子们从窑门里拉着架子车出进,砖屑和窑灰已经把他们涂抹得面目不清了,搬动新砖撞击出的响声,象爆豆一般。他忽然想到兴办砖场之初,他曾对这一班年轻的伙伴们许过愿:“哥儿们,跟哥到这砖场干一场吧!咱们的手表,皮鞋,瓦房,还有媳妇……都在这南坡下的黄土里……”

    马驹想到自己鼓舞过别人的话,心里涌起一阵激动,立即丢剥了外衣,拉起一辆架子车,钻进尘土飞扬的砖窑里……

    五月里天气多变,乍阴乍晴,忽冷忽热,流行性感冒在冯家滩蔓延。乡村医生冯彩彩,出东家门楼,进西家小院,给那些被流感折磨得浑身酸疼,躺卧在炕上痛苦呻唤着的庄稼人吃药打针,直到夜深人静,才拖着疲倦的双脚,耳朵里装满患者亲属热情诚恳的感激的话语,走回自家小院来。

    两间破旧的厦屋,奶奶住在南间,她住在北间小屋里,靠墙立着的药架上,摆满药瓶和纸包。

    “彩娃,我从窗子给你塞进去一封信。”彩彩刚走进门,隔墙南屋传来奶奶的说话声,奶奶总是在她回来之后,才能睡着。彩彩一眼瞅见窗根的桌子上,搁着一封信。从那一边倒着的字体就能看出,是她的未婚夫——县地段医院大夫冯文生写来的。她放下信,再从肩头卸下“十”字皮包,洗手洗脸。

    “是文生的信不是?”奶奶隔着墙问。

    “不是。”彩彩哄奶奶。

    “是表姐的信不是?”

    “也不是。”

    奶奶不再问了,除了这两个人,奶奶再想不出还有什么人会给孙女来信了。

    洗罢手脸,彩彩坐到桌前,扯开印着古装仕女画像的彩色信封,掏出信瓤儿,三页绿格信笺,写得密密麻麻,一律是朝左边倒着的歪斜钢笔字迹。

    这是一纸绝情书。

    彩彩看完最后一行字,有一阵儿愣呆,把那些信纸扔到桌子上,随之在眉眼之间浮出一缕讥嘲的冷笑。这样的话……完全不必写三页纸,还啰嗦什么嘛!她在心里轻蔑地嘲笑在县地段医院当大夫的冯文生,虚情假意地说了那么多多余的话;似乎离了他,冯彩彩当即就会跳崖落井,痛不欲生似的。

    她早有精神准备。冯文生到县地段医院工作的半年里,对她日渐冷淡的态度,已经清楚地表明了这个人的意向,这封信不过是迟早总要到来的预料中的结局罢了。

    即使是预料不到的突然打击,彩彩也不会象一般乡村姑娘那样,被有幸迈进大学门槛的(或顶替老子吃了商品粮的)未婚男子抛弃之后就失去理智,寻死觅活。她的不幸的童年生活,已经铸就了她应付一切不幸的冷峻的性格。

    彩彩长到五岁那一年,冯家滩发生了解放以来最大的一次动乱。二十多位操着南方北方口音的“四清”工作队员一下子涌进来把冯家滩搅翻了,大小队干部一律“上楼”(隔离交代问题),身任冯家滩大队长的彩彩的爸爸是工作队紧抓不放的重点人物。他经不住这场被说成是“二次土改”的“革命”的考验,把指头塞进电灯接口里,结束了自己二十多岁的生命。工作队不许对自绝于人民的叛徒举行乡村一般死者惯常的葬仪,也不许唯一的女儿彩彩戴布行孝,只由两个民兵用架子车拉出村,埋到冯家滩背后最偏远的沟坡里。

    父亲一气之下告别了冯家滩村民,却把无法忍受的灾难留给了尚不懂得世事的女儿来承担。母亲改嫁到北岭上的一个村子里去了,彩彩和奶奶偎依着生活在越来越混乱的冯家滩里,“四不清”——“畏罪自杀”,这样一个说不清有多大罪责的负荷,到了随之而来的十年动乱之中,更增添了份量,压在孤孙寡婆的头上……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陈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