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迹清欢(13)

2025-10-10 评论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一种诗体叫楚辞,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满腹才华,胸怀大志,也曾受楚怀王赏识,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后遭贵族排挤,被怀王疏远,逐出郢都,开始漫长的流放生涯。再后来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楚国国都,亦粉碎了屈原最后的梦想。他自知无力回天,以死明志,投身汨罗江,与这尘世,无来无往。
    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屈原写下了千古佳作《离骚》、《天问》,尽现楚辞风华。“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着心中眷恋,飞蛾无悔地扑向了烛火,想用焚灭,来诉说自己对火焰的执著。蝴蝶飞不过沧海,但它的双翅,却可以在翻涌的浪花中,留住影子的翩然。
    那个为着美好理想,而求索不止的屈子,一生浪漫多情,他佩兰餐菊,放逐之后,从此只认香草为知交。四季流转,花谢花飞,纵是花落人亡,亦无怨不悔。可他真的放下了吗?那风雨摇曳的山河,始终是他尘世中割舍不断的牵挂。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一个人对故国的留恋,是游子寄在天边的云。就如飞鸟,穿过暮雪千山,经受风霜苦雨,都放不下心底的归程。而狐狸死去之时,它的头部,总是朝着出生之所。此番情怀,是对生命的独钟。倘若没有这般情深,又何来千古离愁别怨,何来那许多的魂牵梦萦。
    屈子怀念他的楚国,尽管几度谪迁,终不能冷却心底对故乡的缠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曾有江边渔父相劝,处世无需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然无论世道如何,都未能改变屈子心中的追求。既无法随波逐流,只好让汨罗江清澈的水,还与他一世的清白。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诗歌总集。因诗歌形式是以楚国民歌为润色,篇中引用楚地风物和方言词汇,故叫楚辞。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顾可谓之楚辞。”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十六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在其各篇著作中,以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最受注目。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湘夫人》是屈原作品《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为祭湘水女神而作。其主题描写的是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仿佛一直在迷惘中等候,不知那梦中的女神,几时才能来赴约?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纵是万木凋零,秋水望断,亦不见佳人踪影。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该如何赠予远来的湘夫人。虽未能如约而至,错过相会佳期,然彼此忠贞不渝,就算不得重逢,亦可地久天长。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而那个在风雨里,痴心等待情人来相会的山鬼,亦在盼而不见的怅然中备感哀怨。世间草木有情,更况神灵。湘夫人的幽怨,山鬼的绝望,直指人心。这些有情的神灵,何尝不是屈子,他的等待没有结局,却让楚辞成了古今最悱恻、最多情的诗篇。
    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宋玉的《九辩》,都是与神灵的同游中,寻找尘世不可多得的相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千百年来的悲秋,遣之不去的情怀,因宋玉而起,亦给楚辞添增了几段忧伤的柔肠。
    万木无一叶,客心悲此时。多少人,在秋天的渡口送往迎来,把故事演成了昨天。犹记年少时雨夜读红楼,病卧潇湘馆的林黛玉,在风雨竹摇的秋夜,写下一首《秋窗风雨夕》。其中有一句:“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令人无尽哀怨。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秋景,无论是诗里诗外,古时今朝,都是一样的美丽,一样的神伤。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