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暮冬,父亲皆会托人从遥远的长白山寄来正宗的人参和鹿茸。临近的乡邻会提前登门预定,他们用平日节省下的钱,购买滋补药材,给家中做气力活的男人服用。只盼着参茸带来奇效,让他们身体健硕,在来年的劳作中,得以事半功倍。
分配参茸那日,他们从各个村落相继赶来。父亲取出铡药刀,沉重的铁药碾,还有捣药罐,药筛子,将药材切片再研磨碾碎。有些配方需用野生蜂蜜炼制,揉成一颗颗小药丸。有些则取了粉末,回去依照剂量,用鸡汤或米酒送服。
厨房里,母亲烧旺了灶火,煮上一大锅米粉,鲜肉香菇制汤,用来待客。我坐于灶台下,不停地添柴,松木烧得劈啪作响,松香味夹着美食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人世风光,可以这样幸福动人。古老的乡村,因了这一间小小药铺,有种盛世的富足与安宁。
父亲是良医,母亲是善人,他们一生行医卖药,夫唱妇随。所挣钱财,亦数微薄,素日里种些田地,勤理菜园,喂养鸡鸭,只为补贴生活。多年的朴素俭约,供养我们读书,日积月攒,方盖上楼房,拥有了一间药铺和安身立命的家。
幼时老旧的宅院固然美丽,却因是租借而来,父母常受人闲气。那时不解,坐在高高的木楼上,看远近层叠的马头墙,看旧年的燕子归来筑巢,认定了这是此生的归宿。直到今日,无论我走得多远,是否丰衣足食,梦里依旧是老宅旧院,是那挥散不去的清凉药香。
春色撩人,万物争奇,又到了山村采药盛时。我早在多年前选择弃医从文,兄长继承父业,在小镇上开了一间小药铺,唯图温饱。铺子里的药材皆从外地药商处进来,再无人背上竹筐,走几十里山路去采挖药草。
药翁不见了,云雾深处,只留下那个被封锁在唐诗里,再也走不出来的仙人。樵夫的柴刀被岁月风蚀,早已失去当年的锋利和气势。猎户的猎枪成了一种摆设,让我们在月圆的晚上,想起那些恍若远古的从前。
万物有灵,人最有情。一草一木皆有佛性,它的慈悲仁爱可以普度众生。《杂阿含经》云:“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万物因缘而生,众生平等相待,不论是渺小的微尘,还是浩瀚的天地,皆无尊卑,彼此依存,不可分离。
想起金庸先生笔下那个深居药王谷的程灵素,她种植草药,研习药术。倘若不遇胡斐,不出药王谷,和草药相依为命,亦不会死于七心海棠的剧毒之下。金庸将世间的冰雪聪明都给了她,却吝啬赐予她美貌。这个女子如一株药草,只为救活她此生至爱的男子。来生,她一定貌美如海棠,白衣胜雪,在初相识的地方与他重逢。
多年的修行,原来并非为了锦衣玉食,唯有无华的岁月,方是安稳。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室,尝百草,等候一个再也不会归来的人。
第15章 稻香
你看过梯田吗?那些层叠错落、聚散无序的梯田,落于群山之畔。在四季交替的光阴里,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和美丽。是我们的先人,凭借他们的辛勤和意志,开垦出如此壮观的奇景。之后世代耕耘,用他们的淳朴,寂寞地固守着那片缠绕千年的土地。
《红楼梦》元妃省亲时,命众位姐妹题匾作诗。黛玉为宝玉解围,代写一首《杏帘在望》,甚得元妃赞赏。“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这位久居深闺的官家小姐,竟亦如此熟识民间风物。想必与她幼时乘船来金陵,路边所见景致有关。亦可看出,她深喜花木,爱好天然。
江南多水,水是梯田的精魂,水滋养了我们的灵性。在南方,凡是有人烟的地方,皆种水稻。水稻喜湿润,爱阳光,长于温度适宜之地。在故乡,每个人均可分配到相宜的田地,而农人再依靠自己的辛劳去栽种耕耘。待收获季节,除去上缴的公粮,剩余则为自家的口粮和散卖的粮食。
春日播种,之后等待发芽长成稻苗,方可拔了去插秧。田地早已犁好,平整无垠,在水光下,可以照见影子。插秧需要技巧,一排排脉络分明,这些严谨的工序,仿佛是农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用汗水换来温饱,更期待天公作美,年年有个好的收成。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白落梅